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领读(树东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领读(树东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2)

一、投笔从戎的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领读(树东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3)

  王昌龄二十岁离开家乡,开元年间,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即使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他投笔从戎,立志报国西出长安,踏上实现抱负的出塞之路。

二、树东书古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领读(树东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4)

三、树东解译《出塞》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暗示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和洋洋洒洒的爱国激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领读(树东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