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和文采的区别在哪里 那文笔究竟是什么(1)

图片来自网络

一直都在说文笔,我一直在想,文笔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查了许多资料,现就自己的理解,大致说一下。

其实在我看来,读者眼中的文笔作者眼中的文笔,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读者读到一句话时,他首先注意到的,是辞藻以及表达方式。

所谓辞藻,是指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至于表达方式,则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就比如下面这段:

秋蝉,锈剑,青衫上流过云影。

叶凉在桂树下坐了一整天,书箧歪倒,满地诗文狼藉,树梢上隐约颤出灯芯噼啪声,是风刀剪落,霜花满袖。

这两段引自《天下刀宗》的开头,作为读者,乍看之下,我们是什么感受?

别人如何我不知道,但就我自己来说,一眼看过去,感觉很有意境,文字简练,画面感强。

这两段,文笔好吗?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用秋蝉、锈剑、青衫、云影等意象,在读者脑海勾勒出了一幅画面,顺便点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在很多读者看来,这两段文字,应该算不上质朴平淡,反而显得极为华丽夸张。

所以当读者看到一段描写时,大部分情况下,他会注意这段话读起来是否美妙,是否令人愉悦,但却很少会深挖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和意象。

但作者就不一样了,作者在分析一段文字时,往往会考虑更多,比如表达方式、比如典故引用、比如意象的运用,他们会分析这些藏在文字里的东西,会试着去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以及意象的含义。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对了,上学的时候,阅读理解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小学学习语文,主要目的还是识字以及领悟其精神,替孩子们塑造三观。到了中学,就会慢慢接触写作手法这种东西。

为什么要学这些?

当然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让我们拥有叙述能力,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合理的逻辑下,说完一件事或者表述出一个东西。

所以质朴平淡的文笔和拙劣的文笔有何区别时?

要知道二者的区别,那就势必要定义质朴平淡的文笔以及拙劣的文笔究竟为何,奈何本人水平实在有限,真的无法给出答案。

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分析文笔。

在小说创作里,文笔其实会更偏向故事架构,情节编排,逻辑架构等。所以当人们提起一篇小说,往往很少会谈到它的辞藻以及表达方式,更多的则是情节、人物、悬念、主题、以及作品的内核。

跌宕起伏的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层出不穷的悬念,意义深远的主题以及令人深思的内核,甚至是合理严密的逻辑,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一部小说的质量。

但对于散文、诗歌等就不同了,它们篇幅相对较短,更注重意境、韵律、节奏等问题。

所以,个人认为质朴平淡和拙劣应该不是对立关系,有些文字,看似质朴平淡,却意境深远,有些文字看似华丽无比,但读来却味同嚼蜡,当然,还有一种文字,既平淡,又拙劣,毫无美感可言。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每当提起质朴平淡,往往会对应着意境深远。

比如下面这段:

一个中学教师杨建,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

这段描写,够平淡吧,够质朴吧,但读完之后,内心感受如何呢?

对我个人而言,是极为震撼的,将一个兢兢业业的教师形象,一个三代同堂的贫穷之家,展现得淋漓尽致。

借用学校奖励的这把藤椅,写出了老杨的敬业,朴实,写出了老杨一家人的窘境。而当我们看到老杨把藤椅退给学校时,在赞叹老杨人品的同时,却也忍不住思考,这其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