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最真实的梅兰芳(当今天我们说起梅兰芳)(1)

观众在参观“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认识最真实的梅兰芳(当今天我们说起梅兰芳)(2)

印度诗人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本报记者 李笑萌摄/光明图片

【新展大观】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一处梅兰芳曾用过的“守旧”(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台帐和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安静矗立,在灯光照射下,绣有梅花的蓝色底幕映出的流光溢彩不减当年,一桌二椅似在等着后人续说曾经的故事;另一处,一张书桌,笔墨纸砚齐全,悬挂其后的多位文人名士题写的“缀玉轩”,印证着那间宾客雅集的书房曾是怎样璀璨的一方艺术天地。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月20日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在国博开展。观众可以通过“群英谱京韵”“梅秀出世家”“梅占百花魁”“梅馨缀玉轩”“梅香传万里”“梅骨傲风雪”“梅报万物春”“梅韵展新声”8个单元珍贵文物文献的展出,感受一代艺术大师的个人魅力、道德风范,品味蕴含在梅派京剧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

守正创新 艺领群芳

梅兰芳祖籍泰州,189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在展览的“群英谱京韵”“梅秀出世家”单元,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和《思志诚》等珍贵展品,既是对京剧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梅兰芳家世介绍的铺垫。

作为20世纪初新兴旦行流派先驱,梅兰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编演了多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对京剧表演、舞台、服饰、容妆、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梅占百花魁”单元中,梅兰芳改良虞姬古装衣、梅兰芳的上色照片《四郎探母》《一缕麻》剧照、虞姬双剑等展品,无一不彰显出梅兰芳对美的见解和对时代的引领。

“梅先生将多个京剧行当集于一身,他的革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他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的涵养也都体现在了舞台艺术当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诸葛英良说。

梅兰芳曾在《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中写道:我个人的体会,不论演员或剧作者都要努力开展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还可以在戏曲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艺术水平。展览对梅兰芳借物喻情,将生活中的发现和体悟融入艺术创作进行了展示。此外,观众还可以在“梅骨傲风雪”单元中看到梅兰芳的书画作品《春消息》《松柏有本性》《和平鸽》等,清丽脱俗、温润素雅。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从五四运动后的《一缕麻》《宦海潮》等打破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时装戏,到抗战初期的《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全民族斗志的历史剧,梅兰芳剧团的排演剧目始终与时代变革相关、以家国兴亡为系。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看来,梅兰芳在忠实继承了传统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期待,对当下在文化建设当中坚持守正创新,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先行者

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文化使者。自1919年首次迈出国门,他先后访日、访美、访苏演出,令中国戏曲艺术逐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和接纳,彰显出其高度的文化自觉。

在“梅香传万里”单元,无论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还是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创作的梅兰芳半身像,又或是美国《时代》杂志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大篇幅介绍,都体现出梅兰芳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响。

1930年,经过数年精心筹备,梅兰芳正式开启了为期近半年的赴美演出交流活动。展出的《梅兰芳游美日记》记录了梅兰芳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国歌,自然有在全世界奏演,使全世界人民肃立致敬的那一天……我们这次出去,也就是正替国家努力的一个机会,就大者言之,好好地去演戏,使他们认识我们中国文化的久远,艺术的伟大……爱国要切实地去做,做一步是一步,这才是正理,我与大家共勉之!

梅兰芳访美演出在正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创下了场场客满的佳绩。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认为,佳绩背后的原因可以从这次展览中的展品寻得一二:“梅兰芳访美演出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展出的《梅兰芳歌曲谱》和部分《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表明,访美演出并不是浅层次满足西方观众对东方京剧艺术的猎奇需求,而是一种艺术创作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让西方观众能够了解京剧音乐,梅兰芳专门请作曲家刘天华把京剧戏曲曲谱翻译成五线谱,再由自己试唱、刘天华矫正最终完成。梅兰芳访美一行还将京剧的服饰、脸谱、砌末、乐器、舞蹈造型等绘成图画,以中英文对照作注解说明,制成可以悬挂的画轴,并在当时演出的大厅进行展示。

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量梅兰芳出访演出海报、与世界艺术大师交流的历史资料以及演出剧场前人头攒动的照片。“虽然梅兰芳出访演出主要是在日本、苏联、美国,但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对中西方艺术创作、艺术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近90年过去了,他的文化交流活动仍值得我们研究。”刘祯说。

从“伶界大王”到“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

在这次“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结尾处,有两枚奖章引人注目:一枚是1917年梅兰芳被评为“伶界大王”的奖章,另一枚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梅兰芳“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奖章。

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活动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介绍。“梅报万物春”“梅韵展新声”单元中,大红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证、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任命书、《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稿》手稿、《谈〈穆桂英挂帅〉演出感想》手稿……记录了梅兰芳以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的新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中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可以说梅兰芳也开启了艺术活动的崭新时代,迎来了新的辉煌。这个时期的梅兰芳非常注重艺术为人民服务,向更基层的工农兵群众传递戏曲之美、传递党和国家的关怀。”刘祯介绍。

1951年,梅兰芳接受任命成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首任院长,随之而来的繁重行政工作并没有消磨他对演出的热情,他反而用一生中最为繁重的演出活动来回报祖国和人民。梅兰芳把自己的老搭档们都请回剧团,挂帅重征,演出足迹遍及17个省市,多次远赴之前并未涉足的哈尔滨、齐齐哈尔、西安、太原、兰州等地为工农群众演出。梅兰芳每个档期的演出,不是一两天、一两场,而是一两个月甚至长达五个月,演出也不是虚打着他的招牌,而是实实在在的主演。展览中大量梅兰芳与当地群众的合影、西安市狮吼剧团赠送梅兰芳的签名纪念缎料等,都表明了当年梅兰芳演出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

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梅兰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展出的梅兰芳的入党志愿书中,他将自己称为“艺术劳动者”。“梅兰芳在各地演出总会受到当地热情接待,但他唯一的要求就是降低票价,让老百姓能够看上戏。我们希望这次展览,不仅让大家了解梅兰芳的艺术造诣,看到熟知的那个‘蓄须明志’的梅兰芳,还能够看到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刘祯表示。

(本报记者 李笑萌 李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