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21世纪,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第七代文化式原型,我们称其为新式原型,它是第六代文化式原型(旧式原型)的继续和完善。许多人都对两者的差异作了种种的比较,有人批其计算比例算式繁琐,不便于运用等等。私下认为:能给予最大限度揭示成年女子的体型特征,给服装的结构设计带来更加精确的借鉴数据,已是一种伟大的进步。这里我根据多年的板房工作的感触和对服装结构设计不同原型运用的感知,集思广益,另辟蹊径,对其内在的各部位的比例公式演算加以挖掘和推敲,并藉此抛砖引玉。

(一)袖笼深公式的取舍

新式原型: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

说明: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估且把后颈点 (BNP)至后胸围线(BL线)的距离称为后袖笼深;前侧颈点(SNP)至前胸线(BL线)的距离称为前袖笼深;下面的胸围档差均以4CM为准。(1)M码胸围取值:

新式原型: 胸围84CM,是以制作外衣为目 的的人体测量,被侧者穿着 胸罩,短裤,紧身衣的状态下进行测量的,所以胸围尺寸比新JIS尺寸要大。

旧式原型: 胸围82CM。

( 2)后袖笼深设定: 以M码为例,两种原型的袖笼深都是设计在 腋下2CM处。

后袖笼深计算: 新式原型:B/12 13.7=84/12 13.7=20.7CM

旧式原型:B/6 7=82/6 7=20.7CM

后袖笼深裆差: 新式原型:4/12=0.33CM

旧式原型:4/6=0.66CM

新旧原型M码后袖笼深的数值相同,其运用的算式基数却截然不同。别小看这小小的差别,影响可谓非常深刻。且以胸档差4CM为例,前者袖笼深档差与后者袖笼深档差,相差一倍,若放9个码,前者袖笼深只下降了3CM,后者却下降了6CM。前者放出的每个码距离腋下点位置几乎都是等距的;后者放出每一码距离腋下点,大码会越来越大且小码又越来越接近腋下点,每个码距离腋下点都不是等值,加大了相对误差。对比彰显进步。

新原型以不同胸围制作/试穿/补正后均衡的结果,崔生了时下比较科学的新原型后袖笼深=B/12 13.7CM的公式。下面是一组文化服装学院提供的不同净体胸围所对应的后袖笼深尺寸: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2)

和国内某些原型相比,后袖笼深采用B/4-1.5CM计算,其袖笼深的各码间差值为1CM,缩放几个码后,那误差较之更是不敢想象。曾经目睹如今又耳闻了国内某知名品牌羽绒服厂家,在放缩码时装型羽绒服时,当胸围档差为4CM时,袖笼深档差还是1CM的旧习。这与时下胖体还究型的时尚大相径庭,有必要酌情调节。

勿庸置疑,对于袖笼深的取舍,我们也可以从下面英式原型所提供的测量数据中窥见一斑。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3)

从下表中可以读到:后颈点---胸围线(及后颈点--袖笼深线)的码差都是0.2CM。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4)

无怪乎!在海湾战争时,当人们惊羡于美国人精确制导的炸弹时,日本人有些按捺不住了,终于说出心里话:没有日本人研发的芯片,所谓的精确制导要大打折扣的。(据说精确制导十分之七的芯片来自于日本人的研发和制造。)

同样的,这里我们也推荐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放缩的码数较少,后袖笼深的档差可以用B/8=0.5CM来推码。------这合乎了中国人治学的中庸之道——和谐万岁。

第七代文化式原型带给我们的启示(二)

(一)胸省量引出的反思

胸省量的设计:新式原型:胸省量是18.5度

旧式原型:胸省量是13.7度

说明:两者相差4.8度,主要区别在于新原型更多考虑了人们的体型变化,以及穿着补正内衣的人数大幅增加,是成年女子合体式原型。新式原型中胸围每增大4CM胸省量就增加1度(B/4-2.5度),符合了人体的体型特征。旧式原型在制作现代合体装时,特别是胸杯塑型上则需要更多的结构调节。

图一: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5)

前面我们取舍了后袖笼深的取值,现在来看从前侧颈点(SNP)到胸围线(BL线)的算法,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依然称这一距离为前袖笼深。有趣的是,我们把后胸线深的基数B/12,胸省值基数B/12(B/12-3.2),前领深基数B/24,三者相加,即B/12 B/12 B/24=5B/24,约等于B/5,加上调节数后和前胸线深B/5 8.3的算法是一致的。下面是文化服装学院给出的数据: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6)

以上数据揭示了一条普遍的规律:当净胸围增大时,前后腰节差同步增大,主要是以胸省量的增大方式来体现。以胸围档差4CM计算,前袖笼深档差(从SNP至BP距离)竟是0.8CM,旧式原型从SNP至BP距离和后袖笼深间的码差几乎是一样的,这是新旧原型的最大区别。

图二把胸省转到侧缝,直观得出前颈点(FNP)到“虚拟前胸线”的距离和BNP至后胸围线(BL线)距离的码差都等于B/12=0.33CM 。

图二: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7)

从图三A图中得出,由于胸省量的增大,映射到侧缝增量每码是0.46CM(直角方向增量是0.43CM)

图三:(注:图中黑色线胸省量是18.5度 )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8)

图四: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9)

图四是时下多数人在胸省放缩码中的习惯手法。图中9码的胸省量15.07度,怪象出来了----15码的胸省量是13.41度,胸围越大胸省量反而越小?我们认为胸省角度值至少应该保持等值(如图三中B图那样),那么相对前腰线上方的侧缝长度变短了 ,减少的量在放码中可以通过调整相关的纵向Y值得到补偿。如下图五示例,放出的大小码的胸省度数便几乎是一样的。若放缩的码数多,体型变化跨度过大,胸省量仍可以新原型的胸省量增大方式加以调整。

图五: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0)

(二)前后胸围和腰围---量的分配

上面取JIS30--40岁成年女子的腰围作为图一制图的依据:净W=68CM 。我们知道新文化式原型腰围的放松量是6CM ,即B/2-(W/2 3)。 (净B 12)/2-(W/2 3)=96/2-(68/2 3)=11CM

从图一中得出:

前B/2=24.7-0.37=24.33CM ,后B/2=23.3-1.51=21.79CM,

B=前B 后B=92.24CM,前B/2-后B/2=2.54CM=1英寸,此前后胸围差值给贴体型服装制板带来很好的借鉴。时下的女装制板中前后胸围差通常控制在2--4CM左右,年少体取前值,中老年取后值。不同人用不同的技法。

前W/2=24.7-3.8=20.9,后W/2=23.3-7.2=16.1CM

前W/2-后W/2=4.8CM,W=前W 后W=74CM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又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1)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2)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3)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服装裁剪爱好者可 记住原型尺寸现学现用便可,下面这些知识以后随着水平的提高可以再慢慢学习

一、比较分析:

A、定性分析 这里对制图的简、繁,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

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都只要两个尺寸,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位置分配亦很合理,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

不同的省道量,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第八代原型更像是

那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所有一切都需要进

行重新设计,虽然适用面广,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不像第七代原型,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

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

处理掉了,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使得两者的使

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需要同时考虑

腰节线,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就是将胸凸量置

于胸围线上,这样,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结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方便了应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

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正常体型的人体,除了肩宽不同,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

相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从同一体型

不同号型的角度考虑,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这一比例关系是不

相同的,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

说明将肩斜与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

在公式中增大了定寸的值,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较部位后横开领胸围线胸宽背宽

第八代原型B 24 3.6 B 12 13.7 B 8 6.2 B 8 7.4

第七代原型B 20 2.9 B 6 7 B 6 3 B 6 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虽然制作过程变得有些

复杂,但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

而对底部弧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

,造型更完美。第七代袖子原型,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

虽然在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出入,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依其设计宽松袖时,不会出现问题

,而一旦用其来设计合体袖结构时,特别是要考虑到袖片与衣身的平衡时,就会容易出错。

B、 定量分析 首先,对一些隐含的公式进行推导。

第七代原型中  前肩斜:2 3(B 20 2.9 )-0.5= B 30 1.4

后肩斜:2 3(B 20 2.9 )= B 30 1.9

前胸围大:1 2(B 2 5 )= B 4 2.5 (后胸围大与此相同)

前横开领:B 20 2.9-0.2= B 20 2.7

第八代原型中  前肩斜: sin22°{ cos22° 1.8}≈B 30 1.8

后肩斜: sin18°[ (B 12 2.8 ) cos22° 1.8 B 32-0.8]≈3B 80 1.2

前胸围大:B 8 6.2 B 32 [ B 2 6- (B 8 7.4 B 32 B 8 6.2 ) ] 2=17 B

64 2.4后胸围大:B 2 6- (17B 64 2.4 )=15 B 64 3.6

前横开领:B 24 3.4

现以胸围B =84 cm,背长L =38 cm为标准,分别用两代原型的计算公式,得到各部位的尺寸数据,然后

加以比较,分析其变化,结果见表2。

表2 两代原型各部位尺寸比较cm

部 位第七代原型第八代原型初步比较分析

放松量5×2 6×2增大了

胸 宽17 16.7略微变窄

背 宽18.5 17.9变窄明显

胸围线21 20.7略有提高

BP至前中9.2 9.1几乎不变

BP至SNP 24.5 25.1明显降低

前横开领6.9 6.9无明显变化

前肩斜4.2 4.6增加了斜度

后肩斜4.7 4.4减少了斜度

平均肩斜4.5 4.5不变,但肩线位置改变

前胸围大23.5 24.7变宽明显

后胸围大23.5 23.3略微变窄

(1)第八代原型增大了胸围的放松量,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经过省道处理后的原型(见图1和图2)来

看,第八代原型上的八个省道,有四个省道经过了胸围线;而第七代原型只有后腰上的一个省经过胸围线。

现以标准人体胸围84 cm,腰围66 cm收腰省,腰围的放松量取6 cm。经测量(此处腰围尺寸为W =66 cm 6

cm),第八代原型上的四个省(省道的分配见表3)总共使得胸围减少了1.8 cm,而第七代原型的胸围因收省

减少了0.4 cm。这样,实际上第八代原型胸围的松量减小了,增加的1 cm松量只是为了弥补因收省而减少

的放松量。

表3 第八代原型的省道分配cm

总省量f e d c b a

100% 7% 18% 35% 11% 15% 14%

9 0.630 1.620 3.150 0.990 1.350 1.260

10 0.700 1.800 3.500 1.100 1.500 1.400

11 0.770 1.980 3.850 1.210 1.650 1.540

12 0.840 2.160 4.200 1.320 1.800 1.680

12.5 0.875 2.250 4.375 1.375 1.875 1.750

13 0.910 2.340 4.550 1.430 1.950 1.820

14 0.980 2.520 4.900 1.540 2.100 1.960

15 1.050 2.700 5.250 1.650 2.250 2.100

  注:灰条显示的是本制图采用的省道分配方案。

(2)胸宽、背宽同时都变小了,尤以背宽变化幅度较大,但仍保持背宽大于胸宽,只是减小了差距,由1.5152

第4期王 平,等:对最新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的研究

cm减至1.2 cm。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满足服装舒适性的要求下,提高了服装与身体的吻合性。

(3)前后胸围大的比例改变了。第七代原型的前后片是一样宽的,而第八代原型则变成了前宽后窄的结

构。这一变化符合人体本身的结构比例,在进行合体性设计时,是有利于实际应用的。

(4)BP点的位置下降了。这一改变是符合当今人体体型变化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身体发育

比较好,身高增加较明显,胸部较丰满。同时,人们追求健康美丽的形象,很在意服装的外形轮廓线。因此,BP

点位置的下降与身高变化相适应,有助于体现当代女性均称的身体。

(5)对两者的肩斜进行比较,会发现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肩斜的差距缩小了。而且,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肩斜

的倾斜幅度,刚好与第七代原型的调换了位置,即由第七代的前肩斜小后肩斜大,变成了第八代的前肩斜大

后肩斜小。这样的结构更符合人体向前倾斜的肩部的造型。

(6)由于背宽、胸宽同时减小,再加上前衣片袖窿深的加长,实际造成了第八代原型的袖窿变大。而前袖

窿处由于收胸省的缘故,形状改变不是太大。但后袖窿在其他部位变化的同时,挖深了腋下的弧线,因此,后

袖窿变得既阔又深。这对于提高袖子设计的灵活性是有利的。

2 原型实物之比较

依据以上的原型样板,用白坯布制作成衣。再在相同尺寸的模型进行穿着试验,观察其穿着效果。正面、

侧面和背面效果、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4)

图3 原型实物效果

(1)整体感觉是,第八代原型较合体,衣身服贴,感觉不到明显的余量,造型较美。特别是其腰线,基本上

与人台的腰线相重合。第七代原型相对来说显得较臃肿。由于省道处理相对集中,腰胸的余缺处理不够细腻,

特别是没有省道处理的腋下明显可以看到容量聚集。而其衣身则明显朝后跑,前片无法盖住腰线,这是和其

前衣长的设置,以及肩斜的处理有关的。与第八代原型相比,在两者后片等长的情况下,第七代原型的前片则

要短1.5 cm,再加上前肩斜较大,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2)从细部来看,由于将胸省与腰省分开处理,第八代原型的胸部显得丰满、圆润。而第七代原型则将胸

省与腰省集中形成胸凸全省来处理,使得胸部显得较突兀,造型不自然。同样,由于增加省道处理的结果,第

八代原型的后背曲线与人体本身的线条更加吻合,再一次展示了第八代原型的合体性效果。而第七代原型的

后背则相对显得较直,对人体自然线条的体现不够。而袖窿的形状,明显地验证了以上的数据分析第(6)点。

由于第八代原型的背宽减小了许多,再加上较细腻的腰胸余缺处理,两者的合体性可以明显地从背面的效果

图比较中看出来。第七代原型显得较宽松,不够贴体,特别是胸围线附近,身体两侧有向外膨胀的感觉。第八

代原型则明显成瘦瘦的倒梯形,线条内收,准确地再现了人体曲线,造型自然完美。

日本服装设计师介绍(日本文化式原型服装制版师的福利)(15)

3 结 论

(1)两代原型的设计重点区别明显:第七代原型较宽松;而第八代原型则较合体,造型趋向于与人体体型

相吻合。

(2)虽然第八代原型制图趋向繁复,但是却方便了依其靳行的服装款式变化。特别是其精心设置的省道

结构,已非常接近实用套装,应用前景广阔。

(3)第八代原型的结构设计符合当今女体体型,较好地表现了女体的身体曲线特征,是较好的女装原型。

以上是转载的王平先生的论文,不知大家对日本新文化原型有什么理解。我很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胸 宽17 16.7略微变窄

背 宽18.5 17.9变窄明显

胸围线21 20.7略有提高

BP至前中9.2 9.1几乎不变

BP至SNP 24.5 25.1明显降低

前横开领6.9 6.9无明显变化

前肩斜4.2 4.6增加了斜度

后肩斜4.7 4.4减少了斜度

平均肩斜4.5 4.5不变,但肩线位置改变

前胸围大23.5 24.7变宽明显

后胸围大23.5 23.3略微变窄

(1)第八代原型增大了胸围的放松量,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经过省道处理后的原型(见图1和图2)来

看,第八代原型上的八个省道,有四个省道经过了胸围线;而第七代原型只有后腰上的一个省经过胸围线。现

以标准人体胸围84 cm,腰围66 cm收腰省,腰围的放松量取6 cm。经测量(此处腰围尺寸为W =66 cm 6

cm),第八代原型上的四个省(省道的分配见表3)总共使得胸围减少了1.8 cm,而第七代原型的胸围因收省

减少了0.4 cm。这样,实际上第八代原型胸围的松量减小了,增加的1 cm松量只是为了弥补因收省而减少

的放松量。

表3 第八代原型的省道分配cm

总省量f e d c b a

100% 7% 18% 35% 11% 15% 14%

9 0.630 1.620 3.150 0.990 1.350 1.260

10 0.700 1.800 3.500 1.100 1.500 1.400

11 0.770 1.980 3.850 1.210 1.650 1.540

12 0.840 2.160 4.200 1.320 1.800 1.680

12.5 0.875 2.250 4.375 1.375 1.875 1.750

13 0.910 2.340 4.550 1.430 1.950 1.820

14 0.980 2.520 4.900 1.540 2.100 1.960

15 1.050 2.700 5.250 1.650 2.250 2.100

  注:灰条显示的是本制图采用的省道分配方案。

(2)胸宽、背宽同时都变小了,尤以背宽变化幅度较大,但仍保持背宽大于胸宽,

只是减小了差距,由1.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