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美食最新(临汾印象临汾美食)(1)

喜欢吃猫耳朵是因为它的名字,再后来是因为猫耳朵里藏着故事, 藏着奶奶对孙女无私的爱。

小时候,奶奶最喜欢我了,我是家中的长孙,最得宠,只要我不高 兴,奶奶就会变着法儿哄我开心。烈日炎炎的中午,我没什么胃口,不 想吃饭。

“吃焖面吗?”

“不吃。”

“吃汤面吗?”

“不吃。”

“吃饺子吗?”

“不吃。”

临汾美食最新(临汾印象临汾美食)(2)

奶奶一直在问,我也一直在摇头。“吃猫耳朵吗?”奶奶又开始不 厌其烦地问了,奶奶就是这样,只觉得一顿饭不吃会影响我的发育。

当听到“猫耳朵”时,我说了句“吃哩,啥是猫耳朵?是用猫的耳 朵做的吗? ”我天真地问道。

奶奶故作神秘,我跟到厨房,边玩玩具边看她怎样做出猫耳朵。只见奶奶和平常一样活面,只不过这个面好像比平时的面要软一些,我见 她用右手搏指和食指轻而易举就能描出一"小块,然后在纤细的局梁杆做 成的圆盘上用大拇指一搓,小面块就卷了起来,活像猫的耳朵一样,为 了加快进度,奶奶还会左右手开弓,不一会儿就搓了好多个,随后放到 开水锅里煮熟,捞起来,再配些佐料,把事先炒好的鸡蛋西红柿和猫耳 朵混在一起大火一炒,出锅。耳卷里吸着汤汁,味道超美,那顿饭我吃 得可香了。

奶奶告诉我,关于猫耳朵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她也是道听途说听 来的。那时元朝刚统治中原不久,禁止中原人用刀,每10户共有一把菜 刀,每日使用必须由“鞑子”批准,很不方便,聪明的妇女便想了一个 法子,“猫耳朵”就这样诞生了。猫耳朵长得特别娇小、圆滑、蜷曲, 像个空心的小贝壳,不似刀拨面、拉面那样苗条。猫耳朵的制作技法用 烹饪行话叫“推捻法”,一种既推且捻的面食制作方法,制作简单,富 有特色,尤其是用莜面做猫耳朵,能推捻成美丽的波浪纹或触须等样 式。

猫耳朵跟唐高宗李渊颇有渊源。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太原,攻城

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统天下后定都长安。翌年,朝政逐渐步 人正轨,闲暇之时,想起了自己的根据地太原,十分怀念。于是,找了 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亲率将士千余人来到太原,邀请当地官民,一起庆 祝,整个太原城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黎民百姓更是欢天喜地,穿 新衣、放爆竹,亮绝活,拿好酒,感谢这些建国功臣。说来奇怪,城里 一毛氏酒馆,忽然有十几只毛色斑驳的猫儿相聚,抓耳嬉戏,十分好 看。正在为做何种面食犒劳官兵的老板,顿生新意,遂活面揉团,拧成 猫耳的形状,加上等调料用大火炒,口感甚美。当日中午端上来献给李 渊及将士们,并说道:“吾以献吾心,不如献猫耳哉! ”李渊听后,大 叫一声“好! ”将士们品尝后也都称赞是一道绝好的美食。

北方多面食,猫耳朵自然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准确地说是山西 的中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张家口等地也有这种食俗,但这种食俗是 受晋北影响形成的;以大米主食的南方也吃猫耳朵,不过只把它当作小 吃。猫耳朵面食在民间发展极广,制法多,名称各异。如晋中的制作方 法是将荞面揉好,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状,掐成豆大小块,在左手心上搓 检成小花疙朵,叫做“疙朵儿”,也叫“碾挖瘩”,有的则双手持之, 在面板上搓捻成形。山西岚县一带将白面擀片切丁,用筷子头捅捻出小 窝,称为“珍珠疙窝”。在尧都等晋西南一带,则是我奶奶的那种做 法。

猫耳朵不仅在国内有名,国外也是很受追捧。经常吃西餐的人可能 对意大利的通心粉耳熟能详,这种贝壳形状的通心粉像极了中国的“猫 耳朵”。据说马可波罗当年来中国,非常喜欢吃中国的“猫耳朵”,于 是学会了它的做法,回去后就仿制出来,再后来就用机器批量生产,演 变成了今日的通心粉。看来猫耳朵应该是通心粉的鼻祖。

临汾美食最新(临汾印象临汾美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