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狂放愤慨的诗句,既是作者的自嘲之语,也是脍炙人口的醒世格言。
写出如此愤世嫉俗诗句的作者名为黄景仁,他是清初才华横溢的诗人,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后人。
其人少有诗名,诗风近李白,慷慨豪迈,自带豪侠之气,时人评其诗谓之曰:“学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
但因其身世所致,他的诗还是感伤低沉者居多,不过,其格调虽沉郁苍凉,但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所以尤其能打动人心。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的爱情诗寄托了少年时的意难平,凄清悱恻,婉转低回,就如下面这首《绮怀十六首 其十五》,读来令人为之心感。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清 黄景仁《绮怀十六首 其十五》
简译:
昔日,携手同游,多少回我坐在花下吹箫,如今,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不可及。
明知道早已物是人非,今夜的星辰已不再是昨夜的星辰,可我究竟是为了谁,还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
那缠绵不尽的情思就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一般,唯有把丝吐尽了才肯罢休,而这千回百转的思念之心,就像被一层层剥尽的芭蕉似的。
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现在我手中的这杯苦酒,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心中的忧愁。
赏析:
“绮”的本意是带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将其引申为美丽,如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本诗的题目“绮怀”自然就是一种美丽的情怀。
只不过,诗人的美丽情怀却萦绕着漫无边际的忧伤,读来让人为之心痛,因为,那源自一种爱情失落后无处寻觅的绝望,因其哀婉,所以动人。
诗人与表妹是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本以为两情相悦的爱情终会修成正果,岂料天意弄人,二人终是有缘无分,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前有多美好,回忆就有多怅惘,表妹嫁为他人妇,留给诗人的则是无边的孤单寂寞冷,他无法从过去走出来,甜蜜夹杂着痛苦,时时地撕扯着他不堪一击的脆弱。
首联抚今追昔,“几回花下坐吹箫”是昔日情景再现,花前月下,良人吹箫,美人相伴,成双入对,那是多么甜蜜美好的回忆。
可如今,却是“银汉红墙入望遥”,虽一墙之隔,却是咫尺天涯,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尚且一年一会,而自己和心上人却是此生难见,天上人间,空留思念和惆怅。
颔联写内心情感的纠结,“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两句最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
“似此星辰非昨夜”,明明知道时过境迁,人生再也回不到起点,可是,心中的这份执念却是无论如何也放不下,道理都懂,可是真正付诸实践却不容易。
所以,他仍然会“为谁风露立中宵”,昨夜的星辰记录着二人的花前月下,今夜的星辰只有自己形单影只,尽管如此,诗人仍然执意伫立月下,一任泠泠寒露打湿衣衫。
多情总比无情苦。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明明知道等来的只是一片虚无,却还要去做无畏的坚守,这份绝望,没有亲身经历,谁又能感同身受。
颈联抒发挥之不去的思念之苦,“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两句缠绵婉约,堪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
诗人缠绵不尽的思念,就如那吐丝的春蚕,终将自己层层包裹,直至无法呼吸,那思念之痛,就如被一层层剥开的芭蕉,伤痕累累,犹自不悔。
尾联呼应首联,“三五年时三五月”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十五的月亮浪漫又温馨,十五岁的她笑意盈盈,婉约妩媚,那人那月,那悠悠的箫声,是如此的美好,它深深定格在诗人的心底,终身难忘。
“可怜杯酒不曾消”是因为“银汉红墙入望遥”,彼时的美酒成了如今的苦酒,时光慢慢,这份苦涩几时才会消除?
千江有水千江月,只缘身在情常在。那份铭心刻骨,如何让他放得下,可是,不放下又能如何呢,恐怕,痴情的诗人终生都难以释怀。
写在后面:
黄景仁出身微寒,自幼孤苦,四岁丧父,十二岁时疼爱他的祖父不幸撒手人寰,十六岁时唯一的亲哥哥也因病身故。
虽然家遭不幸,但坚强的母亲并未放弃对儿子的培养教育,其自幼聪颖,8岁能文,16岁时在三千人的童子试中力拔头筹,从此声名在外。
可是,他此生的好运,好像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了,此后的他屡试不中,一世潦倒,所以,在他的诗中,总有一种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
仕途不顺,人生不顺,就连爱情也不尽如人意,“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少年时与表妹那段纯真的爱情,令其终生不能释怀,流露在诗中的痴情,尤其令世人动容……
黄景仁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