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指头般大小的个头,小而尖的脑袋上长着一双园园的眼睛,通体滚园光滑,遍布芝麻斑点,样子机灵极了。别看它个头小,本领却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环境照样能很好地生存,平常就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淤泥中,更绝的是在水源涸竭的情况下,泥鳅钻进泥土中依然能够存活,真不愧是淤泥的精灵!

那时虽然不知泥鳅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鲜美的味道时常引诱着人们对它痛下“杀手”。

捉泥鳅方法很多,比较斯文的办法是在泥鳅产卵的季节装“鱼笱”。“鱼笱”是一种竹编的捉鱼工具,内装有倒剌,鱼只要一进去就休想再出来。入夜,倒装好“鱼笱”,让潺潺流水在“鱼笱”口中流出,泥鳅循声而动,逆流而上,却不幸有进无出,只好呆等天亮被倒进人们的鱼篓了。比较“残忍”的办法是在夏夜,凉风送爽,泥鳅也耐不住闷热钻出淤泥静卧在浅水底,它做梦也没想到在它最舒畅的时候灾难却悄悄地降临了。人们一手提着松明火蓝,一手里拿着竹钳子——为了防止泥鳅滑走还专门在钳口修了尖利的“牙”!看到泥鳅在睡觉就把钳子悄悄地伸过去,然后狠狠地......

泥鳅非常聪明、机灵,而且又滑,要想徒手抓到它可难啦——不管在水里还是在淤泥里,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人奸精狡猾通常被用“滑如泥鳅”、“比泥鳅还滑”等词语来形容,这大约就是它的本义了。但,再难也难不倒人,水里泥里抓不到就干脆来个竭泽而鱼。把水淘干,把淤泥一寸一寸地往前挖,并且使挖出的与未挖的淤泥之间保留一定的隔离带——看你往那里逃,这时再滑的泥鳅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泥鳅常常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泥鳅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它知道附近的水田里那有泉眼,在炎热的夏天往往把泉眼的周围当作避署胜地,聚集在一起过着惬意的生活。这殊不知又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聚歼机会——以泉眼为中心,把半径二米的地方圈起来,把水掏干,如法炮制,不一会一斤半斤泥鳅就进鱼篓了。人终究比泥鳅聪明得多。

那时的泥鳅可真多啊!田里、塘里甚至臭水沟里无处没有,一脚下去都可能踩到一两条,况且泥鳅繁殖力特强,一次可产卵数百个,怎么捉、怎么抓也没有减少的迹象,再丰富的想象力大概也想不到它会灭绝吧?!但是,随着捉泥鳅变成毒泥鳅、电泥鳅,短短二十年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集市的鱼档上,有的泥鳅已被特别挂上了“野生土泥鳅”的标签!再过二十年,或者根本无需二十年,泥鳅——淤泥的精灵,会不会变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真为它担心,没有水它可以生存但它毕竟实在无法适应带电、有毒药的环境啊!

人,有时其实并不比泥鳅聪明。

捉泥鳅的儿时记忆(捉泥鳅趣事)(1)

捉泥鳅的儿时记忆(捉泥鳅趣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