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消息: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古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其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明代西安是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西安钟楼都在中国同类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1956 年 8 月 6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 11 月 20 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长什么样(西安城市地标)(1)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并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便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国都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南北城门正对,这一位置处于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是隋唐长安城皇城的中心。长安城遭废弃后,外城郭荒芜,城市规模收缩进皇城以内,城市功能区域重新划分,但中心轴线延续至五代、宋、元时期,一直未变。然而,在其后的 200 年间,西安城不断改建,在原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 1/4 的面积。随着城市东扩,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了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自地面至楼顶总高 36 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 8.6 米,每边长 35.5 米,面积约 1377.4 平方米。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内有楼梯盘旋而上。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钟楼构造技术继承了唐宋建筑的形制,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 6 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这里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因无法容纳巨大的交通流量而需要封闭,因此,环楼体周围另开辟了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古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地下则开辟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

西安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在皇权社会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钟楼西北角悬挂一大铁钟,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所铸,重达6800千克。钟楼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景云钟。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711 年),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 2 米,直径达 1.5 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时钟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夜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都是由此钟采集而来。2000 年,景云钟登上中国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昔时,每逢清晨,有专人击钟向居民报时,但现在钟已不再有报时的作用了。不过逢年过节它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1953 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钟楼进行过一次全面整修,完成了填塞基座防空洞、楼基包砖、换配梁柱、油漆彩绘、宝顶贴金和加装避雷针等工程。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钟楼屋面、宝顶等又进行了多次整修,使这座古老的建筑焕然一新。(供稿 文/图 碑林区委宣传部 编辑 葛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