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一天会驾鹤西游,生老病死也是常态,在人逝去以后总是要找个最终归宿的,葬礼之中,有很多的方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远古时代,灵魂迷信发生之前,人们弃尸体于野外,如同禽兽对待同群尸体一般。《周易·系辞传》云:"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灵魂观念未出现,或为灵魂崇拜尚不发达时期,人们处置尸体的情形。灵魂观念出现之后,人们便根据灵魂与尸体关系的种种想法,以及关于灵魂阴间生活的幻想来安放尸体,于是产生了各种葬法、葬式,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护死尸,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另一类是消灭死尸,如火葬、风葬、树葬等。传统殡葬方式唯一的作用就是寄托亲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从古至今,人类在殡葬方式上除个别少数民族、佛教等是实行的单一的丧葬方式外,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普遍实行的是火葬和土葬方式相结合的墓葬方式。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而且恒古不变,主要是受"入土为安"思想和传统习俗的影响。除此之外有的地方盛行树葬,它是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方式。树葬是什么意思?

树葬的树种(古代树葬了解一下)(1)

图片源于网络

树葬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而古代树葬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故树葬也称"风葬"、"挂葬"、"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居的反映,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遗存。

树葬这种葬式,在中国文献中颇多记载。

《魏书·失韦传》云:"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上。"

《周书·异域上》谓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契丹》:“其俗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亦无服纪。”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并且至今还有保留。

对树葬习俗的产生,有诸多看法。有的认为同游猎经济有关;也有学者提出,古人认为死人的精灵荡游在森林之中,就如生活在活人的身旁,这可能导致树葬之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树葬源于树居,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居住于树上,基于灵魂观念的考虑,先人认为人们在生之时既然栖息于树上,那么死去之后也同样会以"树"为"家"。

人类选择树来安放尸体,首先要了解树在先民观念中占有的位置。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对自身所处的世界知之甚少,还没有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于是产生了对万物的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灵,于是各种崇拜之物大量出现,风、雷、电,甚至树木、花草皆为神,对树的崇拜也往往与上帝、祖宗、山川崇拜结合在一起。林木因其具有山川相似的神性,亦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如《周礼·山虞》记载其人的职责即为"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古时不论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必各自立社以奉神祇,而社通常的标志即是"社树"、"社林"。社树、社林作为土神乃至祖先神的象征,在上古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汤因"天大旱,五年不收,乃以身祷于桑林"即是有名的故事,所以社树、社林的存亡、兴衰往往即代表宗祀的命运。直到汉代,人们视林木为神祇之所在的例子仍比比皆是。汉末曹植亦曰:"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与曹植的诗旨相同,和林格尔汉墓后室木棺前之壁画中绘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巨大桂树,这显然也是幻想通过具有神性的树而使墓主的灵魂升入天国。

由此可见,树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随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出现,与远古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

从形式和木架结构的不同,大致可将树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折叠悬尸于树

这种葬法在中国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材料中都不乏其例,具体做法是先用破布或棕皮包裹尸体,放入竹筐;将竹筐挂在山冲的树林中,让尸体自然腐烂。这种悬尸于树的葬法,也可以在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以及南方大瑶山的瑶族中遗存。

(一)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的丧仪办得既隆重又神秘。乌力楞的亲友们先要用冰雪或河水沐浴尸身,再剥取桦树皮制成一个特殊的棺材,把死者殓葬其中,最后寻找一棵树干茂密的大红松,搭起木架,把棺材悬吊在半空。这样既不用担心野兽伤害尸体,又免去了物困人少或天寒地冻挖土深埋的困难。

鄂伦春人之所以树葬,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会被太阳召回天上,化做星星。所以鄂伦春人会特意在棺木两端插上两个木片,作为灵魂升天使用的翅膀。

树葬后一两年内,如果棺材没有落地,则表示死者生前的罪还没赎清,因而没能升天,还需要萨满祭祀祷告;如果棺材落了地,则表示亡者的灵魂已经升天。

(二)瑶族、侗族

广西大瑶山地区的茶山瑶和贵州黎平县肇六乡的侗族认为,小孩子是由一位专司生育的花婆神负责接送的。因此,在孩子五六岁时要举行酬谢花婆神的祭祀仪式,称为"还花"。如果还未"还花",孩子就夭折了,则表示孩子的灵魂回到花婆神处,准备重新投胎。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地投胎,亡故的小娃娃一般采用"挂葬"。

具体做法是:先给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簸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好,挂在村寨附近的树枝或竹枝上,用草绳捆好,任由野兽猛禽吞食。该族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母亲重新怀孕,否则会引起难孕或绝育。

(三)珞巴族

西藏地区的珞巴人,则会将死者捆成胎儿状装于藤筐中,挂在村庄周围的树杈上,头部用白布遮盖,并戴上一只木制面具,再摆上各种食物和水果。收尸人手持葫芦,反手倒水。其间喇嘛会念经超度亡灵,并用玉米面做成七个面人和七个面虎,置于装殓死者的藤筐前。死者家人须为死者祭祀三天,每个亲朋须向死者送一张画有22种图案的路线图,表示死者会选对路,一直走到天堂。

二、折叠缚尸于树

此葬法是用藤条或绳索将死者直接捆缚于树上。这种葬法留下的资料不多。

三、折叠置尸于台

即在大树的两枝树杈上并排搭上小树条,上面再铺上树枝,建成一个小小的平台,然后将死者置放在平台上。这种方式在东北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中习见。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人,在人死后会先在家里停放一两天,再将尸体运上山,选择成正角的三、四棵树,在树杈间搭以横木架,上铺树枝,然后将尸体陈放在木架上,并在死者身旁放上必须敲掉一块的锅、勺、碗、盆、烟袋等物品作为陪葬品。此后,不管尸骨是否掉落都不再过问。

四、折叠葬于树洞

在大树上挖洞,把婴儿的尸体放进洞里。

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托拉雅县(TanaToraja)至今仍存留一项传统,当地村民会把死去的婴儿用布料包好,然后在大树上挖洞,把婴儿的尸体放进洞里。接着,人们会用棕榈树的须根把埋葬婴尸的树洞封起来,被凿洞的树会随时间愈合。当地人相信,葬在树洞中的婴尸会被大自然吸收。

此外,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北美、亚洲北部等地,也有多个民族曾使用这种葬俗。

但是在有些实行树葬的地区和民族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树葬的,比如西藏林芝地区树葬!

树葬的树种(古代树葬了解一下)(2)

图片源于网络

树葬在西藏有着神圣的意义,神秘且罕见。树葬是西藏林芝地区为纯净的一种葬法。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树葬的。这里能被树葬的都是因病夭折不足一周岁的婴孩。用盐水把尸体洗干净,殓入木箱、木桶或竹筐里,然后到大山里选棵大树悬挂起来,以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家境贫寒的,用布把孩子的尸体裹起来,或把孩子的尸体放入竹筐、木桶里。条件稍好的,会为孩子定做一个小棺材。由喇嘛选择吉时,家人就会把尸体送进树林,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孩子在上面安息。但是,孩子的父母是不被允许参加仪式的。在藏胞眼中,婴儿还没有接触到这个社会,又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罪恶的事情,是纯洁的,因此才有资格树葬。“让他们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是树葬的真正含义。希望他们轮回后,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树葬的树种(古代树葬了解一下)(3)

富足人家的小孩制作了小棺材

(关注“读史奇闻录”百度百家号、今日头条号和微信公众号,领略历史上的奇闻异事,敬请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