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自此,各地的发电厂也迅速发展起来。又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普通家用电器才走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里。如今,“电”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古代没有现在的电器设备,但却有“电”这个汉字。那么,在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电”到底有哪些含义呢?
“电”字的演变
甲骨文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在甲骨文中“电”的本字是“申”字。“申”是“电”和“神”的本字。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知申是古电字,电则后起之分别文。”
中国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人们看字形就能大致知道所表明的意思。“申”的甲骨文像神秘而又令人惊恐的霹雳,朝各个方向开裂伸展的闪电。就像"日""月"等古代象形文字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最早认知。
当“申”的“闪电”含义消失后,金文在“申”的字形基础上,加“雨”另造“电”代替,强调“电”与雨天相伴的天象特征。简体楷书“电”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雨”,又恢复到“申”的字形。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其中曾明确记载:電——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谷梁传·隐公九年》也有记载: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
古人对电都有哪些记录呢?
古代人记录电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一、对“电”字形的解释。
二、对雷电天象的描述。
三、对雷电灾害现象的记录。
对雷电灾害现象的记载有哪些呢?
在古代,由于缺少避雷设施,被雷电击中时有发生。除了《晋书》和《宋史》,记录南北朝和明朝的史书也出现了和雷电灾害的有关记载。比如,在南北朝时期,雷电形成的大火就焚毁了南昌地区的3000多个房屋。
《晋书》中记载,晋朝的长安城“大风震电,坏屋杀人。”其翻译过来的大意就是:狂风怒吼,电闪雷鸣。刮起的大风导致房屋坍塌,闪电点燃了房屋,导致房屋中居住的人不幸丧命。
《宋史》中记载,海州地区的地方官梁彦超就曾被雷电打伤。
在公元1643年,明朝的太庙被雷电袭击。太庙是国家核心权力的象征,太庙被雷电袭击,在“天人感应”观念根深蒂固的古代,君臣确实不敢把这件事想下去。
巧合的是,就在明朝太庙被雷电袭击的第二年——公元1644年,大明帝国在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联合打击下轰然倒塌,李自成大顺军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史称甲申之变,百姓多所死伤。
雷电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而古人对“雷电”的敬畏也是可想而知的。一系列神话传说也能体现出古人对雷电的敬畏之心。
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西游记》中,便有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认为雷公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古代如何从科学角度解释“电”
一些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雷电现象。比如,《庄子》一书就曾解释“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汉朝的哲学家王充就曾在《论衡》中解释雷电现象的起源是:夏季阳光的高强度照射产生了雷电。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王充还做了科学实验——将水浇在正在炼铁的火上,整个火苗出现了和天上雷电类似的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能看出,虽然古代没有今天意义的电,但古代人通过小小的“电”字对雷电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认知。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终于更加深入地知晓了“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