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诗人有诗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对初唐时期的四位杰出诗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那么,盛赞之下,其实如何?且看王杨卢骆的一些故事。
卢前王后
王勃是隋末学者王通的孙子,他从小才思敏捷,六岁便能写文章,沛王李贤很赏识他,聘他为王府侍读。
由于他才华卓著,尤其是在二十五岁时路过洪州,在都督阎伯屿办的宴会上,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滕王阁序》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为当世的名士所推崇,所以在“王杨卢骆”四杰的排名中名列首位。
然而,四杰中处于“卢前王后”的杨炯对此很不满意。
杨炯成名也很早,他十二岁就能作诗,被誉为神童,并跻身长安士林。他的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受到宰相张说的高度赞扬。
杨炯一向对比自己年长的卢照邻十分敬佩,而对与自己同龄的王勃则有些瞧不起,因此对“王杨卢骆”的排名耿耿于怀,扬言说:
“我对自己的名字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但对排在王勃之后感到羞耻!”
但应该说明的是,这仅是杨炯“文人相轻”的一时之见。
不久,王勃不幸在赴海南探父途中溺死,杨炯在收集和阅读了王勃的全部诗文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为王勃诗文集作的序中,对王勃作了极高的评价,称赞王勃“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并承认王勃之名排在他的前面是当之无愧的,自己确实不如王勃。
后来,“卢前王后”这一典故,用来表示排列的名次或指同为诗文之友。
一字千金
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
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
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
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
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
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
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七岁作诗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
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
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小虫子跳来跳去。
柳树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
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
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
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
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
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异常。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非常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儿童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
晚年高僧
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
相传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
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
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
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连声说好。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王杨卢骆的时代已经过去上千年,但他们的故事却代代相传,永不磨灭,成为历史之经典,果真是“不废江河万古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