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的小渔村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不少中小学生将化身小记者,走进不同领域、行业,近距离探寻深圳40年发展巨变、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用自己的亲身行动为深圳40年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小记者“走读深圳看40年巨变”系列活动由深圳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日报深圳新闻部发起、举办。
今天(8月7日),小记者们的第七期课程,走进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参观采访。在这里,了解深圳自然生态保护情况,探秘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重要性。
如果你的地理知识相对丰富,就一定会对深圳湾的生态构成有所耳闻,也会讶异于它的神奇。
深圳湾的红树林,呈现出“湾区状”的分布特点:南面是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由我们熟知的香港湿地公园、米埔自然保护区构成;西侧则是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公园接邻保护区向西南带状延伸。
今天来自深圳全市的30位中小学生来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城市中拥抱大自然。这里不仅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同时也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深圳湾最后的一片原生红树林湿地,守护着鸟儿的家园和背后的城市。
9点30分:
今天来自深圳全市的30位中小学生来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城市中拥抱大自然。这里不仅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同时也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深圳湾最后的一片原生红树林湿地,守护着鸟儿的家园和背后的城市。
现在,小记者们已经达到集合点,领取马甲、签到、排队等待进入保护区。
志愿者小哥哥告诉小记者们,在保护区里不能大声喧哗、吃东西,也不能触碰里面的动植物。“保护区是动物们的家,我们一定要爱护好它们的家园。”
小记者们穿过红树林科普隧道,隧道里张贴着各种栖息在红树林里的动物照片,有可爱的弹涂鱼、捕食的黑脸琵鹭......而穿过隧道,我们就来到了保护区入口。
“这里和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区别呀,为什么会有铁丝网?”在等待入园期间,有小记者提出了问题。
志愿者表示,这里主要保护的是红树林和各种珍惜的鸟类。据介绍,福田红树林记录有鸟类约200种。其中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徒的候鸟在深圳湾越冬和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
明明是绿树,为何偏偏叫做红树林?
指导员告诉小记者们,名不副实”,说的就是红树林。因为红树体内普遍富含单宁物质,其汁液与空气接触氧化变红,比如咬开的苹果很快就氧化变色了,这就是单宁酸的作用,“虽然我们看不到单宁酸,但我们可以通过树枝的颜色和味道分辨,这才是名字的由来。”
指导员带领着小记者们来到一棵名叫“木榄”的树旁。他告诉小记者们红树林本身就是神奇的所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它一样,任海浪侵袭,能够胎生、泌盐,特殊根系让它牢牢地抓住地面,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存的机会。同时,红树林不是一种植物,而是多种植物的总称。
而在木榄的旁边,生长着一棵名叫海漆的树,名牌是写着“半红树”。志愿者告诉小记者,半红树是指既可以生在海水里,也可以生长在陆地上的树种。与之对应的,就有真红树,真红树则是完全生长在海水中、潮间带的红树品种。除此之外,还有与红树伴生的其他植物。
现在小记者们登上了观鸟亭。坐拥一片水草交织的深圳湾滩涂边和珠江口下游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自然成为鸟类栖息地和鸟类捕食地。
在观鸟亭上眺望,可以看见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远处的平安大厦CBD交相辉映,在树林以外,就是深圳人熟悉的深圳湾。而岸对面,正是香港的米埔自然保护区。
深圳湾是深圳人的骄傲。从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南区遥望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最近的陆地距离只有200米。在阳光不那么满溢的天气里,早上从观鸟亭望去,仿若天空吞吐的雾气掩盖着葱葱郁郁的海岸线。
当小记者走在红树林林荫道上,看到树下有很多洞穴。志愿者介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蟹洞。红树林生境越复杂,蟹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蟹类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种。
而在红树林区生活的蟹类中数量最多、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招潮蟹。招潮蟹最大的特征就是雄招潮蟹一大一小不对称的双螯,其中一螯很大,约占体重的一半,另一螯则很小。
你知道吗?在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广东省。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广东省共有红树林地面积19751.23公顷,居全国之首。广东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湛江、深圳和珠海等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同时也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种子的密度比较低,它能漂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洋过海。”志愿者告诉小记者们,红树植物最奇妙的特征是其胎生现象。
红树林中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就能生根、固着,自然定植为新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可随着海流在海上漂流数个月,到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胎生现象最典型的就是秋茄和木榄。
小记者们看到,有的红树下长出向上生长的小“木条”,有的树木下是如网状盘根错节的根系。志愿者告诉大家,红树林下的底泥是不稳定的基质,红树植物为固定其中,衍生出特殊的根系。
支柱根和板状根有利于抗击风浪,呼吸根和膝状根则含有皮孔以及通气组织,便于气体交换和贮存空气。这些特殊根系还起到积聚泥沙、抬高滩涂的作用。
1984年,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正式创建,当时的总面积为304公顷。只有一条老路通到这里,当地的渔民在这里利用沿袭下来的基围鱼塘养鱼,然后就是大片大片的天然红树林、果园和其他天然林。
如今,渔民早已离开,但鱼塘仍旧留在了这里。在保护区内,小记者们看到了一大片基围鱼塘。这里已经成为水鸟栖息捕食的天堂。
在浮桥上,小记者们正好奇地近距离观察弹涂鱼,一条弹涂鱼正趴在漂浮的木板上晒太阳。
志愿者告诉大家,弹涂鱼是如假包换的鱼类。它们圆滚滚的眼睛长在头顶,可以远距离发现食物和天敌。比起只能在水中遨游的一般鱼类,它们下得了水,上得了岸,游得了泳,钻得了洞……技艺堪称一绝。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如今,这个沿海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深圳人就像红树林一样,随海浪飘荡,扎根深圳,在这里生根发芽。
深圳也越来越关注红树林保护,保护这一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生境。“保护动物、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在这里,红树林像是一个神秘又活泼的记录者和守卫人,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故事,写在深圳城市发展的基因中。而也因为它在生多样性方面的杰出表现,近年来成为保护领域的“大明星”,吸引公众去了解、认识,并最终改变自身的行动。
今日参观环节结束,小记者们合影留念。
现在到了采访提问环节:
“老师对红树林面积减少怎么看?”
志愿者老师说,1984年建设保护区以来,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得到很好保护,面积没有减少。但从深圳,乃至全国的红树林面积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减少。
只要我们有保护理念和严格的法规,能够很好的保护红树林,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为小学生,可以为红树林做些什么?
志愿者老师介绍,首先,小学生要保护红树林,不能破坏红树林,第二我们要将保护理念宣传出去,有了你的加入带动你的亲戚朋友加入保护红树林的团队里。“大家都保护红树林了,那红树林就能自由生长了。”
如何保护红树林?
志愿者老师介绍,红树林保护不能仅仅靠一家之力。对于保护区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科普教育科研。保护区大部分区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封闭管理的,有一小部分可以面向市民群众开放,向大家传播保护理念。
【撰文】邓子良
【摄影】王玮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