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素书》的由来,离不开“汉初三杰”之首张良张子房。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人,祖上三代都是韩国的丞相,世代名门望族,所以张良也是韩国的贵公子。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韩国自然也为秦国所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张良也就从贵公子沦为平民,并与秦始皇结下了国恨家仇。于是张良就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雇佣力士椎击秦始皇的车辇。伏击失败后,张良一路逃亡。逃到圯下,遇上了黄石公。

相传这黄石公,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奇人异士,具有通天彻地的智慧、经天纬地的才能。更有人传说这黄石公,其实就是老子的化身。黄石公眼见天下即将大乱,秦之将亡、汉之将兴,就集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大智慧,将一统天下、经国济世的宏谋伟略,写成一本1336字、被后人称为“谋略之祖”的旷世奇书,到处寻找传人,但当时并未给此书取名。

后来黄石公在圯下的一座桥上巧遇张良,看到这后生才貌俱佳,就连续三次测试他的人品,这就是著名的“堕履圯下试张良”的故事。连续三个五日的测试,见张良不仅才能上品,人品也合格,认为“孺子可教”,就把这本奇书传给了张良,并且告诉他“读是则为王者师”,意思是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而且又严厉地告诫张良:“绝不允许将此书传给不神、不道、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将会遭受灾祸;但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不传授,也将遭受天谴和灾祸”。

后来秦始皇死在路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张良也拉起一支小队伍反秦。他一边率军作战,一边研读这本深不可测的谋略奇书。但由于战事频繁,他只悟透了这部奇书大约一半的内容。再后来张良率领他这一小股义军投奔了刘邦,合并一处征伐天下,张良也就从此成了刘邦身边最具雄韬伟略的谋士。

这刘邦本来是个乡村布衣、无赖混混,亭长顶多就是个乡长一类的不入流小吏。刘邦后来能够定鼎天下、一统九州,过程中也是充满了艰难险阻。整个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关键决策,奇谋妙计都出自于张良。所以张良对于汉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比如“先取关中”“暗度陈仓”“下邑之谋”“鸿门斗智”“韩信封齐”“封赏功臣”等等。

所以刘邦后来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这其中,黄石公传给他的这本未命名的天书,给他的智慧提供了决定性的营养。汉朝建立后,张良受黄石公天书中的思想影响,主动避开权力地位之争,看破放下名利、专心道家修行,受到刘邦以及吕后极大的尊崇但没有卷入立国后纷乱的朝局,得以善终。

但是张良整个后半生,一直没有遇到他认为适合传授这本天书的传人。在他的视野里,所有的人都没有同时具备“神、道、圣、贤”这四个必要条件。于是张良死的时候,命人把这本天书密封在他随葬的玉枕中,与他一同埋入了他的墓中。这本张良只悟了一半、就能帮助刘邦得天下的奇书,就此沉入地下、暂离人间五百年。

一直到了西晋年间,盗墓贼盗了张良墓,从玉枕中发现这本天书,此书才又重现于世。但得了此书的人一直奉守黄石公严厉的训诫,不敢轻易示人,历朝历代都只在皇室贵族中流传。后来武则天看到了此书后大惊失色,说:“如此权谋,朕未必过也”,急令焚毁不得传世。但是这本书已在民间得以保全并流传下来。

后来到了宋朝,有一个叫张商英的文人,给这本书作了序,才正式命名为《素书》。

之所以用“素”字命名,大约有以下三层意思:

首先是指书写这本书的材料。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一文中说:“《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其次是说这本书有着“不该传绝不能传,应当传则必须传,否则必遭天谴”禁令和咒语,所以长时间只是隐秘流传。素,是指没见过世面,未流传于世;也有干净纯洁,尚未入世受世俗污染的意思。

再次则是说此书的内容,虽然字数少、但高度浓缩了人世间的大智慧和根本道理。这里的“素”,有万物的朴素本原、真理源头的意思。

关于这本被称为“谋略之祖”的旷世奇书,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为什么叫素书(素书书名的由来是什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