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省排名(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1)

居家抗“疫”期间,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调动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在“世界读书日”期间,我校政教处联合语文组组织开展了惠安一中第九届行知杯读书节系列活动。在读后感写作比赛活动中,各年段经过评选,选送了部分优秀读后感作品参加福建首届中小学生优秀读后感展评活动。

在福建省首届中小学生优秀读后感展评活动中,我校参加评选的学生作品,共计65篇获奖,其中,朱亦丹同学的作品被海峡语文网选录刊登,同时我校在本次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获奖名单

初一年:

黄书涵、陈楷达、李子萌、陈诺彦(指导老师:李丽华)

初二年:

庄晶晶(指导老师:郭诗阳)

郭昱晴、陈佳馨、周钰凡、刘寄茹、黎陈熙(指导老师:詹旭波)

高一年:

李垚浛、刘琦莎、骆容坤、汪析颖、曾泽群、出璇、郭晨雁、张浩楠、章子墨、曾心怡、许泽斯、张佳怡、张乐为、庄颜、董盈、庄洋枫(指导老师:王一腾)

陈怡颖、康淏埼、连予萱(指导老师:王云民)

曾东权、杨洋、张棋峰(指导老师:王森东)

刘怀鑫、谢芸璐、庄世杰(指导老师:陈振聪)

蔡星怡、曾艳婷、何梦佳、兰昊、刘永红、孙羽航、吴雨欣、张婧璇、张辛辛(指导老师:孙建泉)

黄雅婷、林嘉瑜、王璇、吴雨霏(指导老师:张琼华)

李凌浩、许楚楚、张滢(指导老师:黄炜红)

高二年:

张俊杰(指导老师:林宝)

陈思凡、李鸣宇、苏祎宁、杨滢琪(指导老师:庄丽霞)

刘煌斌、袁冰茹、赵诗菡、朱亦丹、陈静怡(指导老师:陈伟玲)

何文婷、潘佳煊、林若梅(指导老师:程琼芬)

优秀作品展示

0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高二年 朱亦丹(指导老师:陈伟玲)

谁都无法想象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拥有着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的历史学家,在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而这一切都是因她那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的父亲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用暴力与偏执掌控孩子们的一切。但作者用了十五年去救赎与蜕变,逃脱出原生家庭的束缚,她称之为教育。

这不禁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它带给作者的不止有知识的启迪,还有教育赋予她反抗极端童年的勇气、崇高信仰铸成的家庭以外的新世界和新世界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塔拉原生家庭的阴影、人生选择的迷茫以及与友交际的胆怯都是我们或多或少无法避免的,而教育会给予我们审视不同的经历的视角,我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山值得飞往,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02

《读〈前尘 昨夜 此刻〉有感》

初一年 陈楷达(指导老师:李丽华)

人生处处,充满着深意和沧桑。回转的记忆与过去,充满似不经意留下的伤痕,却一路散发清香。席幕蓉在散文《前尘 昨夜 此刻》里,细腻地拾起一切零碎而悠长的生活片段,深情的笔触中,旧日的光影犹存,所有的触动和疼痛,将人生最悲凉处也漾出诗意与柔情。

作者曾说:“诗是我的痴狂,‘散文’就是我的生活笔记了。”诗心是观物和动情的涌泉,成长的痕迹和生活的细节的充满遗憾和领悟,隽永的诗情中也泛着浓到哀愁的思绪。人生自有诗意,一路走过,却未必一路欢欣。回首之时,才发觉所有触动来自一颗固执而不肯忘却的心。事物的的逝去永不复返,最后一瞥中,灰飞烟灭的迷离,即是彷徨之时。在如梦初醒的那刻,才发觉深夜黯然,苍茫之处浮现出来路的淡痕,一如过去在迷惘中深藏的疑惑与忧伤。

此刻怀旧,然而昨夜观星,浑厚的夜色中繁星闪烁。日的诗意长卷已去,留下的,是前尘的回味和所悟。宏观人生,生活点滴,不断酝酿着悠久的风情。

03

《淡蓝的心湖》

——读《繁星·春水》有感

初二年 刘寄茹(指导老师:詹旭波)

世间所有的真情,莫过于母爱、自然与童真。这些人世间最基本、最不易泯灭却又是最难以被人察觉的情感,皆被一位心藏柔软的女性用微醺的笔调幻化成文字刻在《繁星·春水》中。

“斜坡上再下去,湖水已近接足下,她的外衣铺着,我的外衣盖着,我们无言地坐了下去,微微的觉得秋凉。”柔和的笔触似乎掺杂了半分忧愁,正似一汪淡蓝的湖水,在爱的柔光下泛起阵阵涟漪,这其中,便是冰心女士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了。读后唇齿间仿佛还留有江南女子独有的柔情,哪怕是再硬的心肠,也将被这灵动委婉的字眼化成绕指柔。

作为一名冰心奶奶作品的忠实读者兼同乡人,我在她最得意的诗集《繁星·春水》中体会到了最真切的情感。她用她对生活、对人世间的感悟滴灌成了一汪淡蓝的爱的心湖——这湖水是清透、灵动的,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干涸的心灵,发出了叮当作响、传唱千古的经典乐音。

04

守望纯真,直面成长

——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高一年 曾心怡(指导老师:王一腾)

一个反叛现实的人,对假模假式深恶痛绝,桀骜颓唐且迷茫。少有人发现他其实温柔而富洞察力;他的呐喊从未被听见。霍尔顿给我一种奇特的亲切感。

塞林格探讨毁灭与救赎,孩子的纯真与成人的污浊。所以霍尔顿要站在悬崖边,守护麦田里的小孩子。理想主义必定受到现实压迫,而小孩子总要不可避免地长大,实在悲哀又幻灭。但小说最后,当妹妹不顾一切跟随的决心将霍尔顿拽回现世,于我实在是个温暖的结局。叛逆少年终究被善意听见了,那么世间便不是那么糟,毕竟本没有什么非黑即白。

“当霍尔顿停止把生命的轨迹想象成通往肮脏的成人世界的直线,而是想象成始于纯真并始终纯真的圆圈,他最后终于能感到‘该死的快乐’了。”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霍尔顿。即使长大了,若依然守望纯真,麦田边的悬崖就不再是多么可怕的深渊。

05

“愚人金”的觉醒

——读塔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高一年 刘琦莎(指导老师:王一腾)

该书译名取自《圣经》,意指寻找新的信仰。

在这本自传中,作者塔拉忆及原生狂热教徒家庭所糅合成的信仰:洁净是淫荡,污垢才是诚实,苦难皆是福赐。她为此怯懦、自我怀疑。直至接受教育,逃离家庭,她才寻找到新生信仰和无限可能。

她将新生归因于教育。而我视之为自我信仰的觉醒。

浅薄的阅历使我们一度信服长辈。如今我们或许自以为愚人金(黄铁矿),只在特定光线下发亮,只在家庭社会灌输的原生思想中才能成为“合理优秀”的自我。然而决定自我的关键是我们本心,他人左右不了我是谁,却能左右我们的自我认识—即便真金在某些光下也会显得晦暗,可这只是错觉,金子始终是金子。

正如塔拉重塑信仰,顶风稳立时说:“我只是站着,而非努力试站于风中。”长空万里,自视轻鸟飞翩,方能乘风俯瞰山河清光。

06

穿越孤独隧道的旅行

——读《一个人的朝圣》偶感

高一年 张滢(指导老师:黄炜红)

“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本可以。”书中这经典句一下子吸引力我,我猝不及防地进入到小说的故事中:主人公哈罗德,一位平凡的退休老人,中年丧子之痛让他的妻子对他完全关闭了心门。两人过着死寂的生活。然而一封信,让哈罗德用87天完成627英里的长途跋涉,而妻子也在这段独处时间了解了自己的丈夫,他们的内心都做了一次朝圣之旅,完成了自我救赎。

可现在,城市里的快节奏,小镇里的吵闹声,一天又一天忙碌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夜深人静时,又有多少人愿意放下手机,拾起一本书,和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灵魂静静地相处一会儿?作家周国平说过:“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如果我们愿意像哈罗德一样不断地审视自己,慢慢地,找寻到那个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也许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孤独的微妙,并且享受孤独。

学会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朝圣!

07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有感

高二年 李鸣宇(指导老师:庄丽霞)

呜呼,成德之理,虽阙令行不可,岂少荒淫之乱心乎?古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说,以造化之扰、成败之困为征也。夫荒宁之为,亦犹白璧之瑕,劳仁者心,而锻智者格也。

初得《约翰》一书,行斋焚香,犹尤皂之不净手也。以其乃罗曼罗兰杰作,思其诺氏之名,欲经之,为己绳焉。然观夫约翰之为,非合乎礼、顺乎伦,上不至夫子之德,下不达匹夫之勇,犹以“英雄”称,何哉?渐进而观,觉此凡夫淫逸不堪,虽然,思其人、睹其行,乃知其抗于权贵而扰于世俗焉。方其亲离友散,蒙兵马之苦,何其哀也。念其卑微之身,假音律而御其荒淫,终其人以圣贤著者,其逝亦重于泰山矣。生于凡而超于俗,思为淫扰而心为圣御,以吾观之,此乃其所以称雄也。

方其悟傅氏之言,吾察约翰者,亦圣亦俗,亦师亦友,乃喟然涕下,弃卷慨然。

08

寻找孤独

—读《孤独六讲》有感

高二年 陈思凡(指导老师:庄丽霞)

“孤独的核心是和自己在一起”,当我掀开《孤独六讲》,就开始一场独特的孤独阅读之旅。

作者蒋勋从六角度来剖析孤独,让我对孤独有了新认识,它绝非是一种令人同情的境地。柏拉图说,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这很好的解释了当代社会我们畏惧孤独,忙碌奔走寻找另一半自己,融入所谓的群体的行为。书中谈到思维孤独,直击现状,我们习惯于赞同和歌颂,放弃独立思考和质疑,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特立独行的勇气,这正是我们成为不了庄子、鲁迅等人的原因。孤独是一种沉淀,作者如是说。处于物欲横流之中,孤独是我们生命圆满的必修课。我们与孤独相处,是在破碎中认识自己,倾听自己的声音,才能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正如书中尾句“期盼其他每一个人都能与破碎重整中寻找自己的孤独”。

合上书,我踏上我的孤独之旅。

文字:陈伟玲;荐稿:语文组

审稿:刘晓坚

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