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馆长),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老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到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更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准备云游四方,他先出函谷关,西游秦国。在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仁义之路经典语录(有仁义一一时势造英雄)(1)

△老子出关

老子面对周朝君上失德、朝政混乱之现实,有感而发,写下了《道德经》第十八章,指出,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国家混乱,六亲不认,才需要提倡忠和孝。

仁义之路经典语录(有仁义一一时势造英雄)(2)

△道德经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确实证明了老子所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有郭子仪;南宋被金侵略,有岳飞;明朝发生“土木之变”,有于谦;清朝发生鸦片战争,有林则徐,等等。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时势造英雄”。秦末农民起义,造就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众多英雄;三国乱世造就了关羽、张飞等英雄;明末之乱造就了李自成、张献忠等英雄;抗日战争造就了吉鸿昌等无数抗日英雄;抗美援朝造就了黄继光等英雄!而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代,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像毛泽东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是“遍地英雄下夕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