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几十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

……

这样的口号是不是似曾相识?当年可是喊得气壮山河!殊不知,浮夸之风的老祖宗可是美国人!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地理条件很优越的国家,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北边五大湖,南边墨西哥湾,可谓四面靠水。中间偏偏有一大块土地属于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航运便利。这块大平原土地极其肥沃,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1)

但美国建立以后,人口和工商业都集中在东北部,随着美国领土的极速扩张,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被并入版图,由于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百废待兴。这时候,由于废除了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全国统一市场打开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很快。美国一方面为了尽快恢复农业重建,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来自欧洲和东部地区的移民去中西部,官方与资本家开始向东部地区大量投放夸赞农业大丰收的广告,目的是让人们自愿投入到中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之中。

当时除了少数人怀揣着西部牛仔的梦想,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辽阔的西部地区是鸟不拉屎的地方,除了野牛和狼群,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远没有东北部舒适。那美国政府如何忽悠大家去中西部地区呢?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2)

在多次实践中,美国政府发现做一些夸张的招贴画做广告,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其浮夸的程度足以惊掉人们的下巴。美国政府便招募一些画技高超的画家,运用素描或者油画写实的方法,很生动逼真把西部大丰收的景象,很夸张的绘制在很多广告和明信片上,然后传发出去。这样“夸大宣传”的做法,居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就这样,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美国的“浮夸风”开始猛烈地刮了起来。

我们先看一张需要两匹马来拉一根玉米棒子的宣传画,图中的大玉米至少有几千斤吧!玉米上还站着两个人,可能是玉米长得太重,两匹马拉着都费劲,前面的那个人不得不拼命甩着马鞭子,两匹马都低着头,使出吃奶的劲往前拉。整幅画看起来非常的自然,一点都看不出PS的痕迹呢。这也让人们开始反想,玉米棒子能长这么大,那玉米树是不是要长到天上去了?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3)

我们看完“玉米加农炮”,再看看西部地区的大包菜有多大。看样子,每个包菜都要有500多斤吧。如果放在家里,应该能吃一个冬季。农民们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把这些庞然大物装上了马车,看到这么丰收的一幕,坐在马车上手握缰绳的女人乐开了花,马车旁边有两个男人也神气活现地看着这幅场景。啊!生活也太美好了!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4)

比大包菜更为夸张的是巨型土豆。土豆大的居然要用火车来运送,它把一整节车皮都占满了。这颗土豆估计有数万斤,当时也没有起重设备,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挖出来并且装上火车。不得不说,画家的手法非常高超,就像真的一样。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5)

我们再看看西部的野兔有多大?从照片看,野兔肯定比人还大,而且还容易抓获,看!人们拿着猎枪向它们瞄准射击,它们也不逃跑。怎么样?要不要来试试打一只烤着吃,味道肯定好极了!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6)

更让人觉得有幽默感的是一只硕大的母鸡,看它的身体有多大,和马车上的人相比,它应该和一头大象差不多。不知道这只母鸡有多重,看马车上装的鸡蛋就知道了,每个鸡蛋至少要有一百多斤吧。这只母鸡堪称母鸡中的战斗机,它能生下硕大的鸡蛋,还能拉车,简直一鸡多用,功能强大呀!看到这一幕,是不是让人有穿越到了史前巨型动物年代的感觉?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7)

当时的宣传画题材很丰富,还有巨型西瓜、巨型菠萝、巨型草莓……这股风越刮越猛,直到1900年左右,“浮夸风”达到了鼎盛。

这样的宣传方式十分地有效,很多人都相信西部是富得流油的地方,那里充满了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大量东部地区的产业工人和外来移民,被这些宣传海报所忽悠,拖家带口来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西部。很快,一座座农场和牧场开辟了出来,机械化农机设备的广泛使用,使美国中西部变成了粮仓。

这是有历史以来首个大规模实施“浮夸风”的例子,从这个角度看,说美国是“浮夸风”的鼻祖也不为过。我们从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可以看到,美国式“浮夸风”虽然很夸张,很搞笑,但这只是政府的引导宣传行为,没有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家也没有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强力干预。再加上美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机遇,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进展神速。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8)

几十年后,在大洋彼岸的苏联也发生了一场“浮夸风”运动,但效果却迥然不同。

当时的苏联和美国并称为全球超级大国,两个大国都想压过对方,各种手段都用到了极致。但相比较而言,苏联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在实力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苏联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广袤的国土,但其国土绝大部分纬度较高,不适合发展农业,所以长期以来,庞大的苏联居然粮食长期不能自给。

赫鲁晓夫上台后,发誓要让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赶超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玉米。1953年9月的中央全会上, 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9)

而在1955年1月的中央全会上,他又强调,“增加谷物生产的最大潜力就是扩大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会议过后,苏联人民就向着1960年播种2800万公顷的玉米的目标进发了。当时,玉米和垦荒一起,成为了开辟新天地的象征。

这样,苏联人民的种玉米热情的热情高涨了起来。这还不够,1959年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彻底把玉米风暴点燃了。在访问中,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亲眼目睹了该农场玉米的丰收盛况,还获得了用青秸秆喂养牲口的新知识。赫鲁晓夫认为自己没有白来美国一趟,起码他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美国种玉米的真经。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10)

赫鲁晓夫回国后, 便准备如法炮制,决定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的面积。于是乎,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在1962年达到3700万公顷, 约占当年全苏播种总面积的1/6 以上。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苏联兴起了一股全面的“玉米热”。在人们的想象中,家家户户顿顿吃牛肉炖土豆已经不再是梦想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苏联地方虽大,但只有乌克兰、高加索和中亚稍微温暖的地方才适合种玉米,但现在东欧平原北部、乌拉尔、西伯利亚、甚至楚科奇半岛都开荒种玉米,结果很多植株结不出棒子,白白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浮夸风盛行(谁曾想浮夸风)(11)

赫鲁晓夫最后也很郁闷,为何苏联的精神力量如此强大,玉米也没有种成功?而他的外号也从“农学家”变为了 “玉米棒子”,这次失败也为他下台埋下了伏笔。

不知道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后会不会埋怨美国:都是你美国佬的“浮夸风”让我中了邪毒,美国佬,良心大大的坏!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师说123,大家如果觉得写得好,敬请点赞、分享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