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灯

老头名叫王二成, 老伴名字刘彩风;

正月十五放花灯, 带着一家去观灯。

老头拎着琉璃灯, 老婆提个纸糊灯;

儿子掐着蝎子灯, 儿媳指捏螃蟹灯。

一家来到村东头, 站在路旁伸脖颈;

老婆大嗓高声喊, 呼叫闺女去观灯。

姑娘带着莲花灯, 女婿提着菊花灯;

外孙举着青瓜灯, 外孙女儿拿鱼灯。

亲家提个夜壶灯, 翁婆掂个麻花灯;

对着亲翁去点灯, 碰灭老头灯焾绒。

打燃火机重点灯, 烧了翁婆纸糊笼;

老婆开口低声骂, 亲母笑脸去相迎;

掏出一个手电筒, 扔了手中窟窿灯。

两家关系多和谐, 嘻嘻哈哈一路行。

这是首民歌《观灯》,作者是一位白头发的老人,精通民俗文化。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1)

可能对年轻人来说,灯嘛,连着电线,按下电源就亮了,很普通、很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但在如今六七十岁的人心里,灯是一种很复杂的概念。他们的一生,正是一部灯具进化史。

中国古代,无论是贝壳灯、陶灯、青铜灯还是瓷器灯,煤油(或其他油性物质)都是点亮世界的媒介,这段历史,持续了几千年。

在我们的奶奶爷爷辈,甚至父辈还小的时候,家家户户也还是主要靠煤油灯点亮黑暗的。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2)

装煤油的容器很多,小到一个碗碟,大到一个注水容器,选择很多。

曾经看过一本回忆录小说,记载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中的生活过往:

炎炎夏日,每当夜幕降临,在家乡广袤的农田里,就会亮起一盏盏低矮而明亮的夜壶灯,与夜空中的星星交辉相映。成千上万只飞蛾,像着了魔一样扑向灯火,围绕光源飞舞,最后落入水中溺水而亡。

与《观灯》一样,文中也提到了一种叫“夜壶灯”的物件。

夜壶?

灯?

夜壶好理解,夜晚方便用的。那夜壶灯,是否是为了半夜如厕方便找夜壶用的灯呢?嘿嘿,还真不是。

夜壶灯,顾名思义就是在夜壶口插根灯芯,点亮做灯具,想象力差一些的请看内涵示意图↓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3)

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这就是夜壶灯神奇之处。至于为什么那么多容器不选,非要找夜壶来装煤油,也许……是因为夜壶有个把手吧。

过去西北地区有搭台唱戏的风俗,但是一到了晚上,油灯的亮度远不能满足需要,一团漆黑的戏有啥可看的,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且慢!平时行走江湖携带的夜壶,这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了。夜壶体积大装油多,在壶口安上灯芯,点亮后堪比篝火。至于空气中会不会飘着奇怪的味道,可能只有台下的观众清楚。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4)

不过,夜壶灯更广泛的作用,还是用来杀虫,对,杀虫。

在田埂上用泥垒起高约1米的土台,上面挖出个铁锅大的圆,周围糊上稀泥,待干后装满水,水中放上小方凳,凳上再放夜壶,将壶里灌满柴油或煤油,嘴里塞进用棉絮做的灯芯,一个简易的杀虫灯就做成了。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5)

夜壶杀虫灯是大集体时期的产物,有条件的地方直接将“马灯”挂在竹杆上,避免风吹雨淋,条件差一些的,直接上夜壶灯效果也不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六、七月份,各个生产队都要制作类似的杀虫灯。以夜壶灯为光源,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农田里的飞蛾、螟虫等害虫,杀虫效果好,经济、实用、安全、有效,为农业增产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6)

每当夜幕降临,静谧的田野,星火燎原,一垅垅,一畈畈熠熠生辉。一盏盏杀虫灯,在苍茫的大地上亮出了夏夜最美的风景。那时候,农药、化肥少,农药仅有“六六粉“和“敌敌畏”。农民种田一般不打农药,且全部施用农家肥,生产出来的粮食无公害、无污染、绿色环保。

水 晶球夜 灯(进可做灯具退可当夜壶)(7)

八十年代,特别是分田到户后,夜壶灯渐渐少了,人们滥用“1605”和“杀虫双”等高效剧毒农药。后来,大家认识到农药残留的危害,开始使用电子和太阳能杀虫灯。夜壶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飞速前进的时代车轮下,但与之相关的一切美好都印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