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1日电 题:拉齐尼:祖孙三代接力护边 舍身救人大爱长存

新华社记者张曼、高晗、孙哲

在帕米尔高原上,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护边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他也被称作“帕米尔雄鹰”。

十几载护边生涯中,暴风雪、雪崩、滑坡……拉齐尼所遇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从不退缩,在巡边路上总是走在最前面,用勇敢、经验和智慧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这些年,身份多了,拉齐尼的责任也更重了。

“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成熟的议案?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拉齐尼经常问自己的几句话。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几个月前,拉齐尼来到喀什大学学习培训。这期间,拉齐尼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今年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周一中午,拉齐尼和室友在前往学校食堂途中,突然听到一阵呼救声。

“来人啊!快救救孩子!”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名男童在学校人工湖中一处冰窟窿中挣扎。他的母亲在湖边哭喊呼救,情况危急!

没有丝毫犹豫,拉齐尼条件反射般地第一个冲上湖面,想要伸手拉住孩子,但冰面突然坍塌,让他也跌入了冰冷刺骨的水中。拉齐尼一面拍打水面,一面奋力托举孩子。陆续有人赶来救助,但冰层薄脆不承力,冰窟越来越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冰水消耗着拉齐尼的体力。在坚持近10分钟后,拉齐尼用最后的力气将孩子往冰面推了一把,随后坠入冰冷的湖中。

孩子得救了,拉齐尼却没能斗过冰湖里刺骨的严寒,生命定格在41岁。

“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拉齐尼离开后,他年近七旬的父亲、老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每天都去村里的展览馆待上几个小时,那里存放着儿子巡边的照片。

“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悲痛中,巴依卡说。

拉齐尼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边境线漫长,因地势险要、环境恶劣,驻守在这里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只能骑牦牛巡逻。红其拉甫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0摄氏度,最危险的路段还要翻达坂、蹚冰河、爬雪山。

巡边的线路中,其中的吾甫浪沟被称为“死亡之谷”,地势尤其险峻,常发雪崩、泥石流,开车、骑马不能进入,巡边只能靠“高原之舟”牦牛作为交通工具,而且,必须有熟悉地形、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

20世纪50年代初,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成为当地第一位“牦牛向导”,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1972年,凯力迪别克再也走不动了,将担子交给了儿子巴依卡。

2004年,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从父亲手中接过赶牦牛的鞭子,开始行走在千里边境线上。同年,25岁的拉齐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父亲告诉我,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家和牛羊。”拉齐尼生前说过,“我们是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会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的边疆。”

每次巡边,他只带三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馕是路上的干粮,水泥用来修补界碑损坏的地方,油漆用来刷新,还要描字。

拉齐尼的父亲说,自己并不意外拉齐尼的救人壮举,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骄傲。拉齐尼13岁的女儿含泪说:“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这样选择,这就是我的爸爸。”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冰封雪裹的帕米尔高原上,拉齐尼生前的战友继续巡护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擦拭风雪中屹立的每一块界碑,延续着拉齐尼未竟的事业。

两地爱心接力4岁男孩重见光明(祖孙三代接力护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