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梵高

前几天,偶然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看到了前几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至爱梵高》,记忆猛地把我拉回到了那一年。清楚记得这部电影是我去电影院看的,当时真的是异常火爆,因为这部电影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梵高的故事和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而更多的原因,是那一年关于艺术的讨论大热,引得无数人前去追捧与艺术有关的一切。前有国博的大英博物馆特展,不下百件的艺术精品赫然在列;后又有火爆京城的《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记得新闻里曾报道观众每天都要排队直到晚上11点多,但即使是“排队几小时,看画五分钟”的参观体验也浇不灭大众的热情。

那一年,在一轮又一轮的信息轰炸后,关于艺术,好像街头巷尾谁都能随便聊上几句:“弗朗西斯的《夏天》没来参展真太可惜了!”“18岁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王希孟真是天才少年啊!”“所以,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说起艺术家们的八卦轶事,就像谈论某个邻家大哥。所以,是不是我们对这些高大上的艺术家越了解,就代表我们站得离艺术越近?

恐怕,还真不是。

这波艺术热潮过去后,现在还会有几个人大谈艺术?其实那时人们对于艺术的跟风也好,猎奇也罢,恐怕只是为了增加闲聊时的谈资,以标榜自己是个懂艺术的人,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走进艺术。

那时,我们出于兴趣而了解到关于艺术的一些点滴,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框架把它们关联起来,就会像一把散珠子,串不成一条完整的项链。几个月过去,所有事就会抛诸脑后,有的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我们决不能止步于此。

艺术虽然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少会有人去系统地了解它,大家都把它当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了解艺术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晦涩。


你能看懂的艺术(普通人也能读懂的艺术)(1)

丹尼斯.J.斯波勒的这本《感知艺术》就是一本了解艺术的入门级宝典。它自身的设计就显出极大的艺术感,从封面到目录,从文字到插图,赏心悦目,色彩斑斓。作者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主要门类,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最多的艺术种类,整本书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即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怎样形成的?艺术如何触动知觉?作者通过在不同种类的艺术中解答这三个问题,以此帮助我们理解与欣赏艺术的门道,让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挖掘到生命的真谛。

你能看懂的艺术(普通人也能读懂的艺术)(2)

一、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艺术是用来感知的。

艺术可以是梵高笔下的《星空》,通过夸张的变形和强烈的视觉对比,烘托出迷幻的意象世界;艺术也可以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山呼海啸、惊心动魄的音乐感染着无数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艺术还可以是卢浮宫的镇殿之宝“维纳斯”,以精湛高超的雕塑技艺展现古希腊女形体之美,以及残缺的艺术表达着对青春和美好的热烈追求;艺术更可以是静静矗立在蓝色海港边的悉尼歌剧院,以独特的造型和骄人的身姿,宣示着南半球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艺术还可以是什么呢?它不仅可以是名画、音乐、雕塑、建筑这种高大上的事物,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触手可及的每一件物品,它们都可以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比如,我们的家具、灯具、挂饰、窗帘、摆件等等,都可以是充满吸引力、充满浪漫元素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艺术是由语言、形象和意蕴结合而生成的产物。魏晋时期的伦理家王弼言曾说:“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其中所包含的言、象、意便分别对应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提出了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层、形象层和意蕴层。

还有一种说法是,艺术是从求新中诞生的。一代代天赋艺术家,其求变求新的突破本能,形成了艺术的创作激情,这种原动力使他们对一切既定的审美规范、制度权威、形式风格和内容主题充满了敌意,从而造成艺术自身不断死亡与新生的蜕变过程。艺术总是在不断打破最正确的行为、最健康的审美价值以及最稳定的结构形态中孕育演变的,一种新的艺术的形成往往意味着旧的文明与历史的终结。

对于新艺术形式的产生,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而对于我们日常触手可及的艺术,第一种观点则更为恰当。

三、艺术如何触动知觉

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载体之一,其类型各种各样,它们的物质属性恰恰跟艺术本质没有直接关系,如绘画材料与表演躯体不是艺术所关照的中心。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材料手段反映的意识世界,其主体最终是人。所以能够使人有所触动,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

以绘画来说,梵高的《星空》,利用夸张的色彩表达,抽象的表现手法营造出魔幻的璀璨星光,画面整体油墨占比巨大,用丰富的色彩和画面触动欣赏者视觉知觉。再以文学来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人人只为自己的时代背景与主人公英子的纯真美好做强烈对比,来触动人们的情感知觉,展现对自私自利思想的批判,以及真实反映当时北京城中的病态和人民的困苦。

这些艺术,触动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知觉,更是人们的心灵,只有触动心灵的艺术,才能让人久久回味。

你能看懂的艺术(普通人也能读懂的艺术)(3)

你能看懂的艺术(普通人也能读懂的艺术)(4)

你能看懂的艺术(普通人也能读懂的艺术)(5)

写在最后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解艺术有什么用呢?

丰子恺在《认识绘画》中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作答: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本不过要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后拿这真和美来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陶冶”。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化在麻木着人们的心灵。喧闹过后,仿佛什么都没有留下。人们真正是需要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艺术,只有在艺术中,我们才可以清楚的看到万事万物的本原。研究艺术,也就是在探索"天真"的乐趣。我们在平日里面对人生,很容易被习惯所困扰,往往看不见事物的真实存在。所以只有在艺术中,我们才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世间万物的本来面貌。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艺术之美。这种美,不盲目、不附和,不被过去所挟,不为未来所乱。让我们怀着一颗“艺术”之心,好好装点生活吧,让那些沉浮于世的疲倦与不安,都在这里得到妥帖的安放与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