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话放这儿了,我要是遇上了,肯定大嘴巴抽过去",当说到某些艺人用"1234567"代替台词时,秦海璐语出惊人。
从艺多年以来,她一直保持着对演戏足够的尊重,22岁就夺影后,国内外大奖拿到手软,是一位公认的实力派女将。
如此聪明的女人,感情上却曾遭遇过一件"狗血"事,她和李湘的前夫李厚霖曾相恋4年,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哪料到李厚霖转身就娶了认识仅仅33天的李湘。
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感情纠葛?李湘为何要夺人所爱?
秦海璐,1978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一个文艺家庭,父亲是电影院放映厅的经理,母亲是文工团的一名演员。
受家庭的熏陶,她从小的爱好就是跳舞,每一次姐姐在前面跳舞,她就跟在后面一边扭一边学。
热爱艺术的父母自然希望女儿能够往艺术方面发展,在小学的时候就把她送到实力的少年宫学习舞蹈,秦海璐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5年级时,就凭借扎实的功底考入了营口市青年京剧团。
12岁时,又考入了 一个"全托制"的戏校,学习京剧专业,主攻刀马花旦。
众所周知,学戏是非常苦的,唱、念、做、打,样样都得练好,那段时间是秦海璐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阴影"。
每天6点起床开始练功一整天,课后翻100个,练不好就被老师责骂,甚至会挨打,这还不是最苦的,每天晚上需要把腿吊在墙上,一吊就是一个晚上。
每天早上起来,整个腿都麻木到没有知觉,动都动不了,缓上一个小时,不断按摩,慢慢活动才能恢复知觉,这一份苦是很多没有学会戏曲的孩子难以想象的,但她从不抱怨,一直都是在咬牙坚持。
经常被老师夸奖能吃苦,功底扎实,这都是她一滴滴的汗水堆积而出的,在之后的演艺道路中,她遇到了很多苦难和挫折,但相比于儿时所经历的苦难,吃苦受累,被辱骂伤自尊,这些对她来说仿佛就是一件小事,很快就能平复自己的心情,继续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吃苦要趁早"这一句话,在秦海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汗水没有白流,17岁的秦海璐就以中国文化友好访问团成员的身份,在26个城市出演过,尤其是她的京剧《天女散花》,用14米长的长绸表演,连演40多场,深受观众的喜欢。
18岁时,秦海璐以优异的成就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舞台剧表演,和章子怡,袁泉,梅婷,等大美女成为同班同学,这也是之后有名的中戏96明星班。
在进入大学之前,秦海璐一直对自己非常有自信,甚至内心是有点小骄傲的,可进入中戏之后,面对一群才艺突出的俊男靓女,她曾经的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因为长相自卑,她被刘烨戏称为:全班最丑的女生。
正是因为缺乏耀眼的光芒,也让她在大学的四年时间能够静下心来练好专业课,毕业的时候,秦海璐和其他同学一样,拿着简历和照片去各大剧组面试,也是这时候,秦海璐承受了一次巨大的打击。
有一次面试完成之后,离开之后,她发现自己东西落下剧组了,就返回去找,却无意之间发现自己的照片和简历已经被撕成碎片扔到了垃圾桶里,大脑一片空白的她慌乱的跑出来。
从此,秦海璐再也没有跑过剧组,整天穿着一件军大衣在校园里瞎晃悠,她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毕业之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自己可能不适合演艺圈的这一碗饭。
可正是她这种"颓废"的状态,被前来选角的香港导演陈果一眼相中,出演了《榴莲飘飘》的女主角,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也是凭借这一次演绎,她竟然一举夺得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5项最佳女主角与最佳新人,一战成名,却因长相被嘲讽是"最丑金马影后"。
尽管非议不断,可难以阻挡秦海璐一路高歌猛进的事业,《像鸡毛一样飞》、《冬至》、《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优秀作品一部部横空出世,奠定了她在演艺圈的地位。
在主演《钢的琴》时,整个剧组只剩40块钱,最后秦海璐出了五百万,投资到剧组,该作品一举斩获了57个国际奖项。
近年来,她凭借《红高粱》获得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女配角奖,还登上了春晚舞台,受邀担任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事业一片红火。
但她却曾有过一段非常"狗血"的感情经历,那就是和著名主持人李湘的前夫富豪李厚霖。
2003年,两人经朋友介绍认识,半个月之后,李厚霖就向秦海璐求婚了,之后还送了50颗稀有彩钻镶嵌的钻戒。
在富豪的疯狂追求之下,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有过4年的深厚感情,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就在这时候,李厚霖却突然提出了分手。
后来才得知李厚霖当时被湖南台的当红主持人李湘追求,两人认识仅33天,就闪婚了,还幻想着一场完美的婚礼的秦海璐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4年的感情,竟然抵不过李湘33天的追求,回忆起此时,秦海璐坦言:"很久没有缓过来",7个字道尽心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其中悲伤。
更为狗血的是,李厚霖和李湘结婚2年之后就分道扬镳。
所幸之后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王新军,两人因戏生情,虽然对方没有自己名气大,但非常有男人味,有担当,如今一家人过的非常幸福。
这其实和她对生活和婚姻豁达的态度分不开,"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还有家庭的问题,以后能沟通就尽量沟通,真有一天沟通不了,大家也不要互相埋怨,就各过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