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创建于1899年,是山东省首批办好的十九所重点中学之一,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百余年来,学校重德修能,笃志于学,先后为社会培养了6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国雷达之父”毕德显,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中国十大女杰、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著名表演艺术家项堃、吕凉、郭跃进,国际辐射加工技术专家、首位来自中国的“劳伦斯”奖获得者王传祯等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萃英中学篇】萃英中学的创建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西学随教会也渐入中国,美国的基督教美以美会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派传教士到泰安安驾庄和王家庄传教,并在安驾庄建立教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传教士郎登来泰城传教。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
泰安私立萃英中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代表了泰安一百年前“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1899年,美国美以美会派牧师郑乐德夫妇常驻泰安,在泰城登云街路西建大礼堂,在礼堂南大关街路北设“博济医院”,并开办学堂,招收学生百余人。是为学校之始。
学校创办之初,男女分校,男校名“学道房”,又名“谈道所”,女校名“散书房”(德贞女校的前身)。男女分校即为学校的两个源头。1900年建的“学道房”当年改为“成美馆”(即小学)。1905年(清光绪三十五年)在福音医院西边(今一中南院)建小楼两座,作为德贞女校校舍。1910年(宣统二年),取“崇尚道德贞操之意”将德贞女校改为德贞女子中学。1912年取“荟萃英杰”之意,将“成美馆”改为“泰安私立萃英中学”。美国牧师郑乐德为校长。
【萃英中学篇】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1912年(民国元年),美国传教士韩丕瑞来泰安主持美以美会的教会事务。同年,耗资二千美元在校区北院建二十二个房间的二层楼(后来称之为小北楼),作为教师和男生宿舍。1917年(民国六年),开始建新教学楼,该楼于1919年落成(后来称之为北大楼,即今泰安一中办公楼)。这时的在校学生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已逾千人。
1932年8月,学校申请山东省政府立案,接受山东省教育厅管辖。1933年学校中止高中,学校名称为“泰安私立萃英初级中学”。
1935年,由女修道会建议,经校董会认可,德贞女中与萃英中学合并,呈报山东省教育厅鉴核,奉命准予立案。校长为李仰辰(泰安南关人、教会牧师)。这时的学生人数增至300人(内有教徒65人)。
1938年,日寇侵占泰城,萃英中学被迫停课。部分教员投奔到宁阳县立初级中学。
1938年8月学校复课。校长仍为韩丕瑞,学校仍由美国教会出资主管,接受日、伪县公署管辖监督。复办初,有学生近400人,教职员20余人。
1939年,校长韩丕瑞呈请省长唐钧,提出由萃英中学接办刚停办的育英中学,获准。翌年春开学时,收600余名失学学生。
1939年12月31日,“萃英中学事件”发生。1940年9月,日寇借故称学校师生有抗日活动,企图安插日籍教官,遭师生反对,遂突捕教员、学生40余名,羁押数月,苛虐备至,学校遭封闭。
1945年日寇投降。1946年1月,萃英中学又在原址复学,由梁史平任校长,与校董事长汪圣农等在无教会支持的情况下,继续办学。
1947年10月,因战乱,萃英中学暂迁至济南市经七路纬二路庆祥街2号。时任校长杨学贤,董事长马伯声,教职员11人,校工2人,计高、初中各1班,学生60名。至1948年秋济南解放,学校停办。
1936年的萃英中学同学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