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名房(付连江小平房)(1)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南侧,有一大片红砖红瓦的住宅区,人称“小平房”。

其实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真正的名字是“东北第三建筑公司职工家属宿舍”,简称“东三宿舍”。据说,“东三建”是五十年代初期,因建设黑龙江的需要,从辽宁迁到哈尔滨的,为了安置职工家属,就在城市南部的城郊结合处(动力区)建起了职工家属住宅区,因为它是由一趟趟排列整齐,房顶四面缓坡的平房组成,所以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更喜欢叫它 “小平房”。

东、北方向紧靠郁郁葱葱的森林植物园、西邻蜿蜒起伏的哈平路,南挨春绿秋黄环绕的薛家屯,犹如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小平房”在绿海中若隐若现,又如镶嵌在帝王绿上的红玛瑙,时时刻刻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住在城里的人大多数不知道“小平房”这个地方,就算知道的也对这里不屑一顾,管这里叫“屯子”,一说起“小平房”的那种神情都带有贬义的味道。

红砖红瓦房,房顶一排烟筒,木制门窗,板加泥隔断,做饭用的砖砌炉灶连接一铺土炕和冬季取暖用的“火墙”。门前是一溜高矮不一的煤柈棚子和冬季储藏蔬菜用的菜窖。房子是以“栋”为单位,每一栋有十户或十五户,为什么每栋房子长短不齐要错落开呢?因为那是为公厕所设计的。

“小平房”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只有8路(现在的338路)郊区公共汽车连接城里。住宅区内,不太宽阔的几条主干路是由黑黄土铺设的,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拉脏土(垃圾)的环卫车每天按时开来,每次都会听到车厢发出难受的“吱吱扭扭” ,的声音。路两侧和每家每户门前是宽窄不一的排水沟,排水就靠排水沟自然流淌,每年一到到雨季,大街小巷门前院落积水成河,拉脏土的车陷在泥水里拼命嚎叫是经常的事,就是行人行走,也必须得像跳高跳远的运动员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当时“小平房”全貌。

虽然和城里的楼房、柏油马路相比,这里显得很寒酸,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质朴端庄。

邻里之间过着鸡犬相闻的生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只要站在当街喊一声,左邻右舍的人都会出来帮忙。

连江名房(付连江小平房)(2)

记得我九岁那年的冬天,有一天父母加班,天黑了还没回来。我们兄妹五个,我是老大,妹妹们直喊饿,没办法,我只能试着做饭了,哪怕是做一锅“糊涂粥”呢,可是我连炉子都点不着,急的我是满头大汗,好不容易点着了火,可是把煤球放到里面不一会火就灭了,妹妹们帮我劈柴、拿煤球,可我就是点不着火。这时的我家跟戏院一样热闹,我们兄妹也造的跟唱戏的小花脸一样。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隔壁的陈姨听到了我家异常的动静就过来看,看到我们的样子不禁笑的捂着肚子弯下了腰,问清了情况后,陈姨开始教我点火,火点着后又教我做饭,记得当时做的是高粱米粥,米下锅了,闲下来的妹妹又开始喊饿,可要是等饭熟了还得好久,李姨转身回家给我们拿来三个窝窝头和一碟咸菜……这就是“小平房”的人们朴实无华的邻里情谊。

虽然在外界人的眼里,这里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感到不适,他们勤劳朴实,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夫唱妇随儿孙满堂的日子。

清晨,爸爸拎着装饭盒的拎兜,穿着干净的衣服或工装,乘着单位的通勤车或骑自行车上班,傍晚,下班回到家里,我们给爸爸端上来一盆热水,让爸爸洗去一天的疲惫。妈妈炒上一盘土豆丝,炖上一锅豆角,闷上一盆高粱米饭,虽然是粗茶淡饭,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盘腿围坐在饭桌旁,边吃边唠,讲述着日间所见所闻,享受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我最爱看爸爸喝酒的样子,爸爸盘腿坐在炕上,迷着眼睛抿一口“一元糠麸酒”,夹上几根土豆丝放到嘴里,然后眯起眼睛慢慢地咀嚼,再吧嗒吧嗒嘴,好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妈妈则是手脚不停地忙里忙外,一会给爸爸倒酒夹菜,一会给我们盛饭擦嘴,然后端着饭碗侧着身子坐在炕沿边,一边吃饭一边面带微笑的注视着我们,所有的满足感都写她的在脸上。

当大人们为了生计而忙碌时,这里的孩子们的童年却是无忧无虑的。

除去上课学习之外,孩子们还要隔三差五地参加课外劳动:春天到森林植物园种树,夏天到薛家屯或朝阳屯农干农活,秋天帮助农业社搞秋收,冬天给生产队拾粪积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生活,把这里的孩子锻炼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连江名房(付连江小平房)(3)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给这里的孩子们增添了各种游乐项目。

每年一到夏天,森林植物园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男孩子一两个搭伙抓蝈蝈逮蛐蛐,女孩子三五个结伴摘野花挖野菜,还有七八个成群的孩子玩游戏捉迷藏,整个夏天,鸟语花香绿荫遮天的植物园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到处都是孩子们演绎的故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驹,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片“东三宿舍”,已经不复存在了,从前那一栋栋红砖红瓦的小平房,黄土路、排水沟、煤柈棚已经成为历史,

现如今的“小平房”依然是绿色环抱花团锦簇,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造型各异的高楼,宽敞的街心花园。闲暇时,人们坐在草坪旁的长椅上,听着昆虫呢喃,看着小鸟飞翔,闻着花草芳香,扭扭大秧歌,跳跳健身舞,放开嗓子高歌一曲,尽情地抒发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作为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的我来说,“小平房”就是一部书写城市变迁的文字,一部书写城市发展的符号,一部书写城市历史的插图,她的故事是我抹不去的永恒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