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1)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2)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3)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4)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5)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6)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7)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8)

小孩读古诗朋友圈文案(网罗孩子们的诗温暖曼妙)(9)

谁说这世间没有了诗人?看看这组“孩子们的诗”吧,你会重新感受到诗歌的美好。这两天的微博上,一本名为《孩子们的诗》的温馨小书带着自己独有的童真,让一众大号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自来水”。书里收录的是一群3—13岁的孩子的短诗,纯粹、温暖又充满智慧。网友们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们的诗作点赞,“这样的想象力,让大人们汗颜。”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这些孩子们的诗大人们肯定写不出来。7岁的姜二嫚显然“高产”,入选了两首。这首《灯》就是典型代表,“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一位细心的网友给姜二嫚写了点评,“孩子怕黑,所以留一盏灯。但是或许,黑暗有丰富的色彩和无限的想象。而一盏灯,打破了这种黑暗。”姜二嫚的另一首诗也和“光线”有关,“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

6岁王子乔小小年纪就有了“经济头脑”,他的《风在算钱》写得可爱极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书里说明:“王子乔在幼儿园时,老师教了罗塞蒂的诗歌《谁也没看见过风》,然后让小朋友仿写,才有此诗。”虽然是仿写,但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有着这份童心已是难能可贵。网友们忍不住续写,“后来,我见过雨,雨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抽泣。我见过PM2.5, 它弥漫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会打喷嚏。”

书中还收录了诗人顾城十二岁时的作品《星月的由来》:“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掉书袋的分析方法会说,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将星星和月亮的由来进行了充分的联想。但这些只属于语文试卷的分析方法在这样纯粹的诗句面前都属“徒劳无功”,静心感受诗句的温暖就好,因为长大后的你,再也没办法回到写出“树枝撕裂天空”的年纪。

网友一边倒地惊呼“汗颜!服气!”

“这样的想象力,让大人汗颜。”《孩子们的诗》就这样在微博上红了,网友们一边倒的评论更是将诗作拔到了新的高度,“童心天成,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诗人。孩子的目光是清澈的,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孩子的想象力是奇诡的。呵护好诗心,孩子会给世界更多惊喜。”“这些孩子们不可能长大以后人人都是诗人,但他们能拥有一个诗一般的心灵。呵护这颗‘诗心’,首先应当从现代教育开始。”

汗颜的同时,网友们对于孩子们的诗作是相当服气的,网友“Rabbit-Ww”说,“被孩子们的诗惊艳到!都说大人是被社会吹胀的孩子,其实不然,跟真正的孩子相比,我们面对人生多了份妥协,又少了份勇敢。童年,真好!”“小太阳封号了”说,“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孩子们的诗是如此的曼妙,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是诗。然而大人的诗难道只有远方吗? ”

诗歌背后的故事,让编辑告诉你

扬子晚报记者联系上了《孩子们的诗》的出版方。果麦出版的编辑曹卓彧告诉记者,出这本书的初衷,源于自己被打动的经历,“在‘天空城’儿童原创诗歌网站遇到这些诗,被打动了,便开始搜集全国各地孩子写的诗。诗歌部分来自该网站,另外也有一部分来自各界人士的推荐。”选编诗集的过程中,编辑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挑选标准。曹卓彧举了个例子,“比如,编辑发现有些题材的出现几率特别高:太阳、月亮、星星、春天、影子、爸爸、妈妈……遇到大量描写这些常见题材的诗,综合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后只取了极少数特别有想象力的。”

“或许大人们总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这些,还有诗和远方,但对孩子而言,诗不在远方,就在近旁。”曹卓彧表示,书本的出版,还要感谢聪明的大人们对孩子的鼓励。“8岁的铁头写的那首《原谅》,就是在铁头妈妈的鼓励下诞生的诗。有一年初春,铁头妈妈带着铁头去砸冰,那个时候天气依然有点冷,河面还结着一层薄薄的冰,铁头拿着石头把冰砸破了,看起来却有点悲伤,说,‘妈妈,我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于是铁头回家写了这首《原谅》。”

来源: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