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36计分析(孙子兵法是门计算的学问)(1)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 丨 作者 / 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394篇原创文章

全文372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孙子兵法36计分析(孙子兵法是门计算的学问)(2)

看到说《孙子兵法》是一门计算的学问,是不是瞬间觉得很高大上,但再往下一看,就会发现几乎全网讲“孙子兵法是门计算的学问”都在谈始计篇的“五事七计”,或是讲“未战庙算”,这不够全面,也没有涉及军事指挥的全部流程与要素。

说到计算,指挥员在下决心打、进行部署之前,或是计划实施中,他们盯着地图的“沉思”应该就是在“计算”,计算着每一个环节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基于目前掌握对手的资料,他的指挥官会出什么招,“四路五动”他会哪路动,哪路静默等。

我们看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时,那些名将们几乎都有个习惯,战前、战中在地图面前长时间的思考,这个过程大概就是“计算”的过程,推算各个环节对方可能的动作,以及己方调整部署与动向的应对。

其实,核心就在军形与兵势两篇。

可见,说《孙子兵法》是计算的学问,本身没有错,但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始计篇,而是要全流程、各个关键环节的计算,涉及了孙子十三篇的全部内容。

一、知彼知己,“知”什么?

“知彼知己”,无论读没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这个词或概念,但大家似乎并不清楚“知彼知己”要知道什么。

研究《孙子兵法》的人多认为,知彼知己是指彼己的“五事七计”,更多人认为要搞清楚彼我双方的“情况”,而“情况”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没有具体指向,也无法真正搞清楚,就像群里大家以中美两国为对象争论“知彼知己”一样,一方唱衰美国,说他正在衰败,一方说美国吸引全球人才,现在太衰败还太远,不要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云云。

实际上,对于这样所谓的“知彼知己”,只是“糟得很”与“好得很”的认知,不是真相,而是立场。

《孙子兵法》的“知彼知己”不可能这么模棱两可,如果这样的“知”,作为战场上的指挥员也没有办法正确决策,每个人的学历、经历、认知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那么,《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具体指什么?

战场形势。

具体而言,就是彼我双方的兵力、兵种部署(形)和兵力奇正展开的动向(势)。

《毛选》中在军事方面的观点,几乎都会出现“知己知彼”,从其讲话的背景可以了解,都是说给将领们听的,也可以理解有具体指向,而不是模糊的掌握彼我双方的“情况”。

《毛选》中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这句话针对性很强,是指“正确的部署”,这是《孙子兵法》军形篇的内容,部署的来源是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的来源是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周到和必要侦察,以及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思考。

而这“侦察”和“侦察材料”是什么呢?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是敌人兵力、兵种的分布和部署,包括敌人兵力的动向,这里有“五事七计”吗?

显然包含了“五事七计”的22个要素,但其在战场上的重新组合,而非简单的“道天地将法”等诸内容。

二、孙子十三篇的计算内容

在读《孙子兵法》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有许多建模的内容,各篇皆有,可惜数学方面的知识匮乏,否则我应该可以搞出一本《孙子兵法》数学模型方面的书。

我们简要梳理一下孙子十三篇需要计算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1、始计篇

“五事七计”是计算战斗力特点与战斗力表现方式的算法,如果想数字化,可以设计一个“战斗力指数”概念将其数据化。

“兵者诡道”是计算敌人出招各种可能性的算法,“四诡八权”十二个方面,再结合上《孙膑兵法》的“四路五动”正好可以构建一个“庙算模型”,推算敌方的各种可行性和我方的应对措施,《经营气势》提供了这个具体模型,这里不再赘述。

2、作战篇

首先,“取用于国”的标配内容,出征要攻打的对象,作战周期的预估,从这里计算出所要携带的“标配”条目,“作战篇”开篇给出的是“去国越境”千里所需的八个条目。

其次,“因粮于敌”的下半部分内容,是讲战时消耗补充的计算,从空间上“远输”的消耗,以及“因粮于敌”的好处与方法。

3、谋攻篇

首先要基于“十围五攻、倍分敌战、少逃不若避”的彼我实力方面的形势,以计算或全,或破的具体目标,然后计算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武器库”组合,即伐谋、伐交、伐兵、攻城。

下半部分计算高层与下层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与协调,并对目标可行性进行“知胜有五”的评估。

4、军形篇

计算战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以及重要交通线和要塞,考虑争夺、防守的方式。

另一方面计算敌方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兵种协同的情报,所谓“胜兵先胜”是把敌人部署的情况搞清楚了,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与实施,而不是笼统的、概念的“先胜后战”。

军形计算的重点,一是对“战地”特征的把握,包括地利之处、战场范围或面积等;二是对兵力、兵种的布局与组合,先实现兵力上的协同,再实现兵力与地形上的有效配合。

5、兵势篇

基于对敌我兵力部署的了解,掌握敌方奇正兵力展开的东西,去向是哪里,多少兵力,什么兵种等,可通过“相敌之法”判断各路兵力的角色、任务,计算我方主攻方向,设计正兵吸引敌方兵力的运用,攻什么地方、多少兵力,攻到什么程度能调动敌方防御力量。

计算我奇兵放在什么地方,多少兵力可实现“其势险,其节短”的效果。

并在兵力展开中,计算彼我双方什么样的战场态势,什么样的环境能影响双方士卒的心理,能激发我方之士气,打击敌方之士气。

6、军争篇

计算彼我双方士卒的体能、行军速度,前往目的地的路况、距离等变量,选择正确的行军方式。

计算敌方在我行军时可能设置的阻力、障碍、阻击等,选择适合的“欺敌”策略,以实现我方兵力的分合之变。

7、虚实篇

察敌之“虚”(下半部分),已经发现敌方部署的薄弱环节,计算如何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情况下,在其“虚”处集中兵力,以实击虚,即如何做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方式。

创造敌之“虚”(上半部分),在没有发现其防御体系之“虚”时,计算敌方对“利”与“害”的关注点、着眼点,摸清敌方“所爱”之处,哪里可以预设成敌方防御体系之“虚”,然后以“奇正之兵”调动敌人以创造虚实。

8、九变篇

计算敌人部署方面可能的变化,从“五地”、“有所不”和“敌人之用”角度出发,为调整己方部署做准备。

计算敌方兵力可能动向,以做出己方奇正兵力的调整,可从利与害、敌国内情况、周围环境、准备重点和将领的性格特点角度出发。

9、行军篇

计算宿营、防卫、生活、物质供应等条件下的战场选择,通过“相敌之法”判断敌方的状态。

盘算己方团队现状,“令素行”怎么样,是否已“亲附”,以确定奖惩措施和使用团队的方式、方法。

10、地形篇

计算战区内各种地形、地貌之数据,以及这些战地条件下的陈兵特点和攻守难易度及破局点,以在所处战地上采取正确的策略。

11、九地篇

计算战争所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战法、策略是否与阶段特点匹配,这是环境匹配度所涉及的“屈伸之利”选择,关系到终局的胜败。

计算战争不同阶段团队所处环境对士卒的心理影响,以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当。

这正是:“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12、火攻篇

从火攻对象的静态或动态位置、数量、环境等数据中计算时机、条件和外部兵力配合方案。

13、用间篇

计算情报渠道与时效性、可信度等,以筛选信息,形成正确的判断。

计算敌方将领的心态、喜好、畏惧、倾向等认知情况和其情感方面的信息,以对敌方战场上的举动做提前预判。

以上十三篇的计算,涉及了战前庙算、准备、目标、地形地貌的收集等,也有战时部署、奇正兵力展开、虚实之机创造、战场兵力移动、基于敌方兵力部署和奇正展开的调整,以及战争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控制和情报收集等。

三、关于计算的时机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全流程的计算操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时间节点。

第一,战前计算

战前或平时要构建数据库,以“五事”为纲构建彼(平时为假想敌)我双方的数据库,并收集假想战区内的各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方面的数据,包括一些海域的朝夕、水底水文数据等,美国侦察机、侦察船各种活动,都是在丰富战场数据平台的数据。

这些数据模型都可以从十三篇内容中找到,如果已经有了具体开战对象,战前则要掌握其可用兵力、战力、将领等基础信息,也包括其国内兵力部署等。

主要方法:用间、相敌。

第二,战时计算

战时主要涉及计算两军兵力/兵种部署的优劣,奇正兵力展开的动向计算,行军距离、速度、时间和输送方式的计算,敌方部署虚实的计算等。

主要方法:虚实探测四法(作之、策之、形之、角之)和相敌三十二法。

第三,战后计算

从“费留”角度计算怎么结束这场战争,怎么获得最大利益。一方面涉及谋攻的目标管理,看工具箱里都有哪些工具,伐谋、伐交结合伐兵一起进行,什么时候谈,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程度等。

另一方面是考虑作战篇的预算管理,战争的本质是消耗,既要根据资源情况做好战争周期预估的工作,又要解决消耗补充的问题,资源消耗的一定程度,无论战场上胜败,都可能会以失败结束战争。

如此才是完整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计算内容。就是说,如果说《孙子兵法》是一门计算的学问,那它一定涉及十三篇完整的操作系统,而非“五事七计”,或再加些零星的选人、用人、控人之类与战争流程不着边的内容。

希望以此,为大家带来一个思维视角,理解《孙子兵法》,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而要具体展开,贯通孙子十三篇。

孙子兵法36计分析(孙子兵法是门计算的学问)(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