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论语十二则学而时习之(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割鸡焉用牛刀?”文中先是提到孔子到武城与自己学生子游的一段交流。

武城是曲阜旁边的小县城。当时,子游在做武城宰,子游就是言偃(yǎn)。孔子到了武城,视察学生的治理情况。

相当于孔子有个学生当县长,孔子跟着县长,在县里驾着车,看看这个县治理得怎么样。

子游在那里教人学礼乐,孔子当时应该是比较开心,便开玩笑地说出“割鸡焉用牛刀”。

“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小地方的老百姓还需要学这个吗。礼乐是“牛刀”,多用在朝廷之上,以教育更多的知识分子。让老百姓学礼乐,孔子觉得没有必要。

子游作为县长,很严肃地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游立即反驳孔子,说以前从夫子这儿听过一句话,您说君子跟小人都应该学高级的东西,比如礼乐。

孔子听后说:“你们诸位听一下,言偃说的这个话是对的,我前面说的是开玩笑的,是我太放松了,抱歉。”

后文提到有人来拉拢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发现后就拦住孔子。

拉拢的意思就是,对方不是一个善类。是一个叛乱者统治的地方。

这和上文的情景似乎比不多,孔子也是在子路面前开玩笑,看子路的反应。

子路很不高兴。曾经孔子见南子,子路都不高兴,何况这次可能要去跟叛臣合作!

子路直白地说:“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可以理解成“难道你没地方去了吗”,或者说“这事就算了吧”。何必去公山氏那个地方呢。

子路的意思是说,不该去一个叛乱的地方。

从这两章看来,孔子也是有点调皮的气息。

继续下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原文解析:

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有感解读:

子张曾经向孔子问干禄。子张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很年轻,想法比较多,既想当官,也想当老师。

子张现在又向孔子问仁——怎样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说:做事遵从这五个原则,并能够将其推广到天下,就算是仁。

子张就说:请您跟我讲讲吧。

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

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针对为人处世原则的这种集中提法。比如,温、良、恭、俭、让是子贡描述孔子为人处世的五个词。此外还有我国古代社会讲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这里,孔子送给子张的这五个词是恭、宽、信、敏、惠。

为什么跟子张说这五个字?很有可能孔子在因材施教。

子张的缺点大概是对他人不够宽厚,比较急躁,所以孔子跟他讲恭、宽、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是讲做人的,而恭、宽、信、敏、惠是讲做事的。

子张是一个爱做事的人,所以孔子跟他讲的是做事的原则。

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如果你能够恭敬地对待他人,无论是对待在上位的人,还是对待在下位的人,都能够保持礼仪,那就没有人侮辱你。你怎么对待世界,世界就会怎么对待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宽则得众”:作为管理者、领导者,要心胸开阔,在一定程度上容得下他人犯错。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吹毛求疵,每天盯着员工,觉得这儿不行、那儿不行。

“信则人任焉”:如果你跟着别人做事,就要讲信用,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如此,领导才会重用你,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信任”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敏”是机灵、聪明的意思。陕西话里有一个常用词特别好:灵醒。灵是机灵,醒是清醒,灵醒是指一个人机敏、反应快、逻辑清晰。这样的人能够做出事来,成就一番事业。

“惠则足以使人”:当你取得了一点成就,团队整个有了业绩的时候,要跟大家分享胜利的果实,要让大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团队就更容易管理。

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一以贯之地爱人。

孔子因材施教,跟子张说的都是入世之法,就是怎样在世界上立足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天做事情依然很有帮助,毕竟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继续下章: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译:

佛肸:晋国大夫范氏的家臣,中牟城的地方官。

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天的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磷:损伤。

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缁:黑色。

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而不能吃。

系:结,扣。

原文解析: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去。

子路说:“以前我我在老师这里听过:‘亲自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会去的。’现在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你却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了以后不变薄?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了以后不变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有感解读:

前面谈到公山弗扰召请孔子前去共谋大事,孔子欲往,子路出面阻拦。本章又谈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去时子路再次出面阻谏。

“佛肸召”,佛肸是晋国赵简子的家臣。

电影《赵氏孤儿》里长大的孤儿叫赵武,赵武的孙子就是赵简子。赵简子是贵族,他的家臣佛肸以中牟为据点发动叛乱。中牟是今天河南鹤壁市的一个小城市,是赵简子的封地。

“子欲往”,孔子又动心了。

我估计孔子每次遇到这样的聘请、机会,都会跟学生们讲讲,“你们看,别人又请我去了,你们老觉得读书没希望,这不是希望吗?有希望”。

别的学生听到孔子说这样的话都不来劝,知道孔子不会去的。

但是子路率直,怕孔子出事,马上就发表意见,跳出来说:“我以前听你讲过,那些去干坏事的人,君子要远离他。

佛肸造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君子避之唯恐不及,你怎么能够跟他混在一起?难道你忘了吗?危邦不居,乱邦不入,佛肸占据中牟发动叛乱,你怎么还想着去呢?”

孔子承认说过那样的话,接着又说了一句诗:“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磷”,薄片,像鱼鳞一样的东西;“缁”是黑色;“涅”是矾石,古人用矾石把衣服染黑,这里是染黑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是说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

孔子的意思是,我们在描述一种品德的时候,说它坚、白,坚就磨而不磷,白就涅而不缁。用我们今天的话叫“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我真的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是不会跟着变坏的。

孔子最后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说:难道我是个老葫芦吗,只能挂在门上,不能吃?孔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难道你希望我变成一个没什么用的人吗?我也希望自己的学识才华有用武之地”。

孔子其实是借着跟子路发牢骚来委婉地表达志向。孔子长期得不到重用,难免感到寂寞、孤独,他不希望变成一个系而不食的葫芦。

实际上孔子没有去佛肸那里。

有太多的挑战、机会对孔子来说都是引诱,如果孔子意志不坚定,放弃心中的大节,放弃自己曾经讲过的原则,他可能真的就去跟着别人造反了。但孔子始终坚守住了,只是会跟学生们打打趣、开开玩笑,检验一下自己面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孔子不想去,才会把这样的事拿出来跟学生们聊,做案例分析。

跟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教他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一件一件事情来跟他们一起剖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从这几章都能看得出孔子生动有趣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