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同永 江汉超 宋金淦 戴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乡镇联耕联种促进农民增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乡镇联耕联种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倪同永 江汉超 宋金淦 戴汇
又到一年金秋时节,乡野一派丰收景象。记者再次来到“联耕联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生地射阳县,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创新成果进行回访,所见所闻,感叹中国农民“接地气”的创新能力旺盛而富有生命力。
解决农业生产现实问题的创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老人、妇女种田,“一户多田”“一田多户”的土地细碎化现象相当普遍,造成生产成本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
盐城是农业大市,一度时期的农业生产,因田块小而散,而产生诸如耕作不便、农本增加、比较效益不高、大机械化耕作难,以及令人头疼的焚烧秸秆等问题。
如何化解这些问题?2013年秋播期间,射阳县农委组织机关干部下乡调研,副主任张兰芬来到千秋镇滨兴村问计,一位村干部说“联耕联种”就能解决一系列问题,联想到2012年兴桥镇青华村几户农民约定,破除田埂,实行农业生产上的统一耕种,不但降低了农本、提高了效益,还实现了全部秸秆还田。这让深思已久的原县农委一班人深受启发,着手在全县试点“联耕联种”这一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为消除农民的疑虑,射阳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联耕联种、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组织13个镇的200多个涉农村(居)约500人参加业务培训,县电视台制作专题片宣传“联耕联种”的好处和做法,县农委培训100名农技人员、85名大学生村官和80名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派驻各村现场释疑解惑,推行“联耕联种”。
射阳的“联耕联种”在不改变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由农民自愿、村里组织,破除田埂,使“小田”变“大田”,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形成机械化连片作业。结果证明,“联耕联种”实现了土地效益和农民收益“双提高”,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双优美”,农民身份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双突破”。盐阜大众报记者发现并挖掘了这一典型,以《射阳探索推行土地联耕联种新模式》为题,首先报道了射阳的创新做法,特别提出“联耕联种”带来“增面积、降农本,促还田、添肥力,提单产、升效益,好处显而易见”。
基层的创新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联耕联种”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中的“地碎、人少、缺服务”的制约,科学地解答了“谁来种地、谁愿种地、怎样种地”等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不但激活了农业发展生产力,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这一由射阳农民创造、基层组织实践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荣获2013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被列为江苏省农业创新十大举措之首,并被写入江苏省委、盐城市委2014年“一号文件”推广。
2014年6月15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张曾两位同志,对射阳县联耕联种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适合传统农区的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探索——关于江苏盐城市射阳县“联耕联种”的调研报告》。7月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出重要批示:“群众从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常常就是创造,如何将群众的创造变成指导全局的政策,这是我们的任务。”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写道:“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从“盆景”到“花园”
2014年和2015年,射阳县“联耕联种”推广面积19.9万亩,小麦亩产超均500公斤,高于全县平均产量。而生产成本每年每亩降低300元左右,两季作物亩产量可提高100公斤,亩增收益250元;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下降30%,降低了环境污染;秸秆全量还田,有效增加了土地有机质。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盐城市全面推广“联耕联种”,截至2014年秋播,总面积已突破500万亩,出现了一批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匡,射阳县海河镇最大一片面积达3.2万亩。
全国多地也实践推广。粮食生产大省安徽、河南、山东等省的市、县先后有100余批次人员到射阳考察学习,“联耕联种”这一农业生产史上的创新之举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国庆假期,记者来到当年推广“联耕联种”的四个试点村之一的四明镇新南村采访,看到遍野的水稻已经金黄,稻穗颗粒饱满,丰收已成定局。村党支部书记刘青华介绍,新南村除流转的土地外,零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全部实行“联耕联种”。
“无论是流转的土地,还是‘联耕联种’的土地,村里的专业合作社都提供机械耕种一条龙服务,今年全村机插秧面积达4000亩,明年全部实行机插。机插秧长出的稻谷,千粒重重,出米率高,市场价比直播稻贵五六分,比较效益不错。”刘青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