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草书最美的词(草书苏轼的诗十)(1)

这是一首哲理诗。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有感而发,写于西林寺墙壁之上。

横看庐山,它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侧看庐山,它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远看近看,它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接着借景说理。因为身在深山之中,视野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他告诉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以偏概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草书最美的词(草书苏轼的诗十)(2)

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草书最美的词(草书苏轼的诗十)(3)

1073年初春,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与好友杭州知州陈襄游览西湖,共饮美酒、同赏美景。当天天气先是晴朗,后又突然下起了雨,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这两首诗。

诗文构思高妙,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并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与仪态万方的美人西施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淡雅或浓妆,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草书最美的词(草书苏轼的诗十)(4)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苏轼草书最美的词(草书苏轼的诗十)(5)

这是两首题画诗,是由苏轼题在北宋名僧惠崇画作《春江晚景》之上,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展示的是江南春色;一幅是飞雁图,写的是春天将至,大雁亦将北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