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韩国学习却只能站在300米开外拍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港珠澳大桥最近消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港珠澳大桥最近消息(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最近消息

去韩国学习

却只能站在300米开外拍照

想用3亿元高价购买荷兰公司的技术

却只换来一首嘲笑的祈祷歌

这是一个被英国《卫报》评价为

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扛得住16级台风,设计使用寿命超120年

它的施工标准

更是被业界人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姆峰

不过,在这个世界奇迹的背后

却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大家熟知的港珠澳大桥

以及这座大桥背后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简史

700多年前,南宋爱国词人文天祥

在被元军押解横渡伶仃洋时

望着眼前的伶仃洋

忍不住在船上发出感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没想到,700年后,在同一片海域上

一座连接两岸三地的跨海大桥拔地而起

早在1983年

香港和合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胡应湘

就提出

要在珠海和香港之间修一座大桥

以加强香港和广东的整体竞争力

胡应湘(网络图片)

这便是港珠澳大桥最早期的一个设想

后来在1992年还出炉了一份

《伶仃洋跨海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但是,由于当时珠海、香港、澳门三方

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尚未回归祖国

由珠海主导建设的伶仃洋大桥建设

最终只修建了珠海唐家湾镇到淇澳岛的一小段

随着1997年7月1日,以及1999年12月20日

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个地区的沟通渠道也被彻底打通

这座关系着粤港澳三地和珠江两岸未来经济发展的港珠澳大桥

才算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实质性讨论的议程

一场被羞辱的谈判

2004年初

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

率领项目组进驻珠海

开始研究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可行性

当时总体的设计方案一共有三种

分别是全部桥梁,全部隧道

以及桥梁和隧道结合的方式

经过实地考察

由于珠江航道船流密集

需要保证30万吨级的油轮通过

同时也要保证70多米高的石油钻井平台通过

再加上香港国际机场周围120米的航空限高

桥隧结合的方案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不过,由于港珠澳大桥的隧道长度接近6千米

而沉管隧道技术在国内尚处于一片空白

前往西方国家学习成熟的技术

就成了必经之路

而当时世界上超过3公里长度的海底沉管隧道工程

只有3300米的

丹麦到瑞典的厄勒海峡海底隧道

和3500米的

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

2007年,当时正值韩国国内一家顶级工程团队

正在主持修建巨加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

就带着工程师团队来到了釜山

不过,当林鸣向对方提出

能不能近距离看一看具体施工情况

却被对方给婉言谢绝了

原来

虽然项目是由韩国国内的公司在主持

最难沉管安装部分却是欧洲的技术团队在做

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

就会有56位荷兰专家

专门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进行安装

最后,林鸣一行人只得在300米开外的一条船上

用卡片相机拍了几张照片

这也让林鸣意识到沉管安装的难度绝非一般

在韩国学习行不通

林鸣只好带着团队前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进行技术引进谈判

面对林鸣一行

荷兰的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

直接开出了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

相当于是15亿人民币

并且,TEC方面只派出26名咨询人员

只负责沉管安装的技术咨询工作

难度更大的沉管安装

还是要由咱们国家的人来做

这就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条件

说白了,就是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里

人家根本没打算教

于是就报了一个你无法接受的价格

让你知难而退

不过,由于当时国内在沉管隧道的安装方面的经验

确实是白纸一张

面对荷兰人的戏弄

林鸣还是选择了“忍”

最后,林鸣妥协说

我们出3亿元的咨询费

不需要荷兰公司进行具体的沉管安装

只需要在难度最大的

桥梁与隧道之间转换的沉管部分

给我们提供技术咨询

3亿元,只需要提供技术服务咨询

这其实已经是天价了

不过,TEC方面却笑了笑

“我给你们唱一首祈祷歌吧”

起初,林鸣还没反应过来

对方怎么就突然要唱歌了呢

经过翻译解释才得知

人家这是在用嘲讽的方式拒绝

意思就是:

想用3亿元换技术咨询,想得美!

经过艰苦异常的谈判

最后,对方给出了9亿人民币的最低报价

并且只是咨询服务,不包括技术转让

更不会负责安装

并且,这次要是不签合同

下次再谈,至少就是13亿

9亿的报价对于中国来说

已经远超预算

离开时,这家咨询公司表示

中国的技术不行

最后一定会像韩国那样找回来的

面对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话语

中国工程师们的斗志彻底被激发了

林鸣明白:

对于核心技术,无论花多少钱都是买不来的

既然人家不愿意卖,那我们就自己研究

五年攻关,难题终被克服

回国后

林鸣率领一个4000人的团队开始研究

会议室几乎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饿了就吃个馒头先垫着

困了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

开起会来

几乎不分昼夜

有一次

当会议结束

主持人说

大家可以休息一会儿

吃个宵夜

没想到,拉开窗帘

却已经到了吃早餐的时间

之前有国外媒体这样评价说:

中国人牛就牛在,你千万不能去逼他

只要你逼他,他就一定会超越你

这句话在林鸣一行人身上得到了验证

经过5年没日没夜的研究

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终于被攻克

在此期间

课题组共发表论文67篇

其中被SCI收录37篇

申请自主知识产权42项,授权专利24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