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东面仓库把扳手给我拿来?
我:东面仓库?嗯……爸,东面是哪面?
父亲:东面就是东面,能是哪面!
我:是不是卷闸门那个?
父亲:算了……你来扶着,我去拿!
你们这一代啊,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唉……!
这样的无奈是不是让你似曾相识又感同身受。这是我和父亲的一次普通的日常对话,未免有些尴尬,但又引发深思,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如此没有方向感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无法向父辈一样清楚快速的辨别出方位,难道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只知道前后左右,不知东南西北了?难道是我们生存的技能已经严重下降了?
一、分不清东南西北的这代人
为什么我们会分不清方位,或许是我们这代人比上一代人的生存技能真的差了很多,就像我到现在为止,依然分不清东南西北一样,但是很多父辈,即使给他放在没有星星的地方,却依然能分得清清楚楚。
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战狼》《红海行动》等等,在执行救援任务的时候,如果队友间走散了,就会拿着通讯设备问:“你在哪?”对方就会回答:“我在小广场东边的20米”特别精准,去了就把人给救了。我在想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你在哪?你在哪?”我说:“我就在小广场的旁边,你看见我了吗?你真的没有看见我嘛?能把坦克打个双闪我找找吗?”
类似于如何辨别方向的问题,其实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已经很少用某一个或某一些参照物来去确定方位,只要开启导航,想去哪甚至会有搞笑的(郭德纲)甜美的(林志玲)声音告诉我们想去的地方究竟在何方,这也许就是我们无法辨别方向的原因,又或许上一辈人小的时候都经历过上山砍柴、放牛等等这样的工作,如果无法很好地用一些参照物准确的辨别出方向,很有可能天黑了还没找到家,这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上升产生的机能退化吧!
二、为什么总感觉我们的技能比上一代差
无独有偶,其实类似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的生活里,既尴尬又无助。我是个东北人,时常听到父辈在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冒出连襟、妯娌等等一系列形容亲属关系的词语,虽然在这样的语言环境当中熏陶了20几年,却依然分不清楚他们聊得是哪位亲属,以至于经常混淆亲属间鸡毛蒜皮的矛盾,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能分清楚大姑和大舅已经是我的上限。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可以分清东南西北方位和能很快通过哪些清晦涩难懂的词语判断出那是哪位亲属的人。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在想我是不是会逐一问一下“大姑他们说的是你吗”才敢最终确认。于是我多次向老一辈请教类似于如何区分东南西北;如何快速识别妯娌、连襟之间的人物关系,但是每次得到的答案出奇的雷同:“东面就是东面”“连襟就是连襟”每次刚想多问,长辈都会一脸茫然的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质疑,我估计那时候他们在想,这孩子是不是傻了。
我觉得造成这项技能的缺失和我们这一辈人家庭的亲情感下降有关。我们这一代,当时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如果不是赶上逢年过节,有的时候甚至都不记得还有一个堂哥或表姐,各自都在为生活奔波,交流也比较少,也很少坐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所以像连襟、妯娌这样的词汇可能也用不到,即使都成家立业了,由于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词用在彼此身上好像也不太恰当,所以没事的时候多陪陪父母,听他们讲一讲老一辈人发生的事情,还是很长见识的。
三、技能部分缺失导致很多东西失传
虽然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在进步,但是老一辈留下的一些东西真的是经典。还有一件发生在我生活中类似的事件:东北老一辈人还是比较遵守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的,每年春节前都会有固定的一天,据老妈说是腊月二十八,要把过年期间的面食在那一天准备好,而老妈每年都会做形状各样的(小动物、花朵……)豆沙包,而且每年都用那几个眸子(固定的模具)来做,据父亲讲这几个眸子还是爷爷当年用了几块挑选好的实木用刀一下一下刻出来的,我曾一度怀疑这个物件的真实性,因为雕刻的水平确实惊讶到我,用了这么多年轮廓依然清晰好用,有棱有角,甚至中间的福字一直都没有变化。直到前些年我在几个姑姑家看到了几个一模一样的我才相信。而父亲也在感叹他们那一代也不如上一代的生存技能强,所以类似于这样的手艺就失传了,我们这一代别说雕刻这样的工具,甚至都没有几个会蒸馒头的人了。
于是感叹为什么我们总要去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按照我之前的想法,那些东西那么老旧,跟不上时代潮流,继承它有必要吗?现在想想真的有必要,其实老一辈很多优良的东西也真的就只有他们还有这样的手艺,我们这代人很少愿意去学习和继承。也许这并不是某一门手艺的学习,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传承。
或许你的生活中也经历过和我一样的事情,以上只是一点点个人观点,关于生存技能的问题在你身上都发生过什么呢?大家也不妨一起探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