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棉絮画、鱼化泥叫叫及结绳香囊等是雁塔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我们现今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就是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在传承维系我们的精神纽带,保护和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民间艺术家年龄都大了,雁塔区政府也会定期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展及非遗课程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民间艺术学习非遗手艺,使这些民间艺术不要流失。
雁塔棉絮画
雁塔棉絮画起源于陕西乾县、凤翔县一带,最早是在农村"布堆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当地民间艺人喜欢在棉胎上装饰吉祥图案,后逐渐演变成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图画的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种。
棉絮画以优质棉花为原料,经过高温、药物处理,进行染色,得到着色棉花。作画时,先将画绘于画纸上,勾出清晰的部件轮廓,分解为大小部件。用着色棉花对不同部件进行底色层粘贴和覆着色层粘贴,再将制作好的部件粘贴于背景布上。做好的棉絮画色彩丰富,形态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特别适用于花卉、翎毛类图画的制作,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谈到雁塔棉絮画,自然要提到为这项艺术的发扬光大并做出贡献的张宝兰女士。张宝兰的姥姥和母亲都喜欢剪纸、布艺、棉絮画,六七岁时她就跟姥姥和母亲学习剪纸、棉絮画。经她创新后的棉絮画不但保持了中国画浓淡相宜、虚实并重的笔墨韵味,更具有了二维平面画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张宝兰的棉絮画非常受欢迎,她先后应邀前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巡回艺术展,有多幅作品被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的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1998年来我国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收藏了她的棉絮画。
雁塔结绳香囊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里,有一段关于宝钗的丫鬟莺儿打“络子”的精彩描述。络子,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结。络子的颜色配置非常讲究,既要好看又不能俗艳。
大红的汗巾子要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松花色要配桃红,这才娇艳;葱绿柳黄也还雅致……络子的花样更是繁多,直线型的叫一炷香,蹄形的叫朝天镫;斜方形的叫象眼块,两个圆形相连的叫连环;还有梅花形、柳叶形等等。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中,打络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女红。如今,这项从古代劳动生活中诞生而来的结绳技艺,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中变得更加璀璨。
雁塔结绳香囊是西安市雁塔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断吸取关中刺绣、面花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风格,丰富了花色和式样,以悠久的传统民俗寓意及独特的美感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雁塔结绳香囊款式灵活严谨,浑然一体。其收边工艺最为独特,它巧妙地将绳头转化为钩织物的辫子边,使得缝合处严丝合缝,是结囊完美成型的重要保证。
香囊制作完成后,再配上彩色带子等饰物,更增添了精巧的审美情趣,具有华夏民族传统的吉祥文化意蕴,内置的香药还有驱邪除秽的功能。目前,雁塔结绳香囊已列入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化泥叫叫
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泥叫叫是一种可以吹的哨子,有鸟哨、鱼哨、猪哨等,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亮又好看,其特点是造型浑朴小巧,声调古朴雄壮。它源自民间普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为单调、质朴的乡村生活增添了情趣。
相传,在清末的时候,从户县来了个讨饭的“户县张”,住在鱼东村的一座庙里会做“娃娃哨”。刚好鱼化寨一带有适合制作娃娃哨的黑土,户县张便以制作娃娃哨为生。村民跟着学,在鱼化寨渐成气候,一代代流传下来。
在过去每逢农闲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取土做泥叫叫,送到古城西安城隍庙、八仙庵等地,由挑担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十分畅销。泥叫叫亦成为当时孩童们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2009年,鱼化泥叫叫被列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珍贵的民间艺术,泥叫叫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意味。
via.雁塔旅游
来源:陕西文旅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