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2长安庙会图文征集#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小年的散文有哪些(祭灶一一过小年)(1)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小年的散文有哪些(祭灶一一过小年)(2)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民间又称″过小年″。有一首年节歌说得很具体: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亲友。

  由此看来,我国的春节大戏,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拉开了序幕。过去民间还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一般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祭灶、靠摆渡和打鱼为生的人家在腊月二十五这天祭灶。

  祭灶,在我国民间是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过去的乡村,家家户户的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地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象。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灶王神象直接贴在灶边墙上的。有的神象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侧面画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都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小年的散文有哪些(祭灶一一过小年)(3)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最主要的风俗是祭灶。《中华全国风俗志》对祭灶的记载:″旧历腊月二十三,俗谓小年节。是晚,各村各户无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祭时用香五根,黄表纸三张,小蜡一对,名曰灶蜡。烧饼二枚,名曰灶火烧。牙饧一块,名曰灶糖。雄鸡一只,名曰灶马。芊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谓之马草,用以饲灶马者。预买新灶神一张,张贴灶前,谓之换新衣。随常黄纸马两张,约方寸许,亦名之曰灶马。一张粘于灶神额上,意为迎灶神回宫之马,于元旦黎时焚化,其它一张即当日随香表焚化,意为送灶神升天之马。

  祭灶神,也叫送灶君,或者叫送灶王爷升天,多是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并摆上供品,这类供品又甜又黏,意思是灶神吃了后,嘴就被粘住了,顾不上说话,免生是非,就是说话也是嘴甜点,好话多说,不好话不说。供品中还要摆上几个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王爷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然后将秫秸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堆在灶前,意思是给灶王爷准备行程的坐骑和草料。祭拜之后,便将灶王爷的神像揭下,同纸马、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点燃,此时一家人也烧边口中念念有词: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跨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由此看来,民间对祭灶神活动极为重视。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

  有一个幽默的故事:说过去有一位秀才,他对灶王爷既不信任也不恭顺。有一年,秀才赶考落榜,因家境贫寒,只好沿街乞讨,以卖字为生。腊月二十三这天,因无钱买东西祭灶,他一气之下挥笔写下一首诗,给灶王爷烧了。诗是这样写的:

  一匹黑马一枝鞭,我赶灶王早升天。

  玉帝要问人间事,为何文章不值钱?

  灶王爷饿着肚子被赶上了天宫,就立马向玉皇大帝禀报了穷秀才的诗,想请玉帝惩冶秀才。玉帝听后不但没生气,反而被诗所感动,说这位秀才说了真话,并批评灶王报喜不报忧,同时,玉帝回诗一首,让灶王转给秀才。诗是这么写的:

  灶王受贿把我骗,唯有秀才敢直言。

  玉帝问了人间事,从此文章应值钱。

  据说,从此以后,文人开始受到尊重,文章也变得值钱了。

  祭灶神受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腊月二十三距过大年只有一周的时间。俗传在除夕的夜晚,灶王爷便带着这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福,与其它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任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它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留在人家的厨房里。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是在除夕,仪式也比较简单,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王爷的画像前燃香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