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主题】1.[英]梅亚•格林《礼物》,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高考语文小说知识总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总结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小说物件标题解读与训练【选材主题】
1.[英]梅亚•格林《礼物》
2.刘博文《温钝的刀》
3.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
4.川端康成《水月》
5.徐慧芬《阴影和阳光》
【考点解读】
一、考题类型
1.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件为标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以“人物”为标题赏析题
(1) 循环答题法
①手法角度——暗示,侧面描写情节(人的变化反映情节)
②人物角度——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
③情节角度——线索,人物的态度变化侧面反映事件,暗示故事情节
④主题角度——人物品质,紧扣中心,突出主题,深化主题(悲剧意义)
(2)答题模式
手法句(描写,结构) 材料句(人物特点) 分析句(思想,情感)
示例 |
问题:分析本文以“小杜果”为标题的好处。(5分) 答案:①小杜果是全文的主人公,以“小杜果”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2分)②小说没有正面描写爆炸的恐怖,而通过小杜果对外界的反应变化层层铺开,叙事手法新颖,以“小杜果”为标题,点明文章的线索;(1分)③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小杜果”为标题,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单纯和面对悲剧的坚强,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2分) 【解析】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据此结合本文进行分析即可。 |
三、以“物件”为标题赏析题
(1) 循环答题法
①手法角度——比喻,象征,反衬
②人物角度——侧面表现人物
③情节(结构)角度——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
④主题角度——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
(2)答题模式
手法句(描写,结构) 材料句(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句(思想,情感,比喻义、象征义)
示例 |
问题:本文的主角是守水库的人,若把文章标题“马灯”改成“守水库的老人”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以“马灯”为标题的好处:①“马灯”这一意象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使结构更加圆合。②马灯不仅能够代表老人,还能让人想起与它相关的故事,更加含蓄蕴籍。③老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给人阴森孤独之感,马灯的出现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马灯是老人精神品质的外化,会一直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优秀的品格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力量。 【解析】每点2分,共6分。如果回答“好”,只要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比如:老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以“守水库的老人”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本文的主题主要通过“守水库的老人”这一形象表现出来,以此为题更加直接;本文围绕老人来叙事,以此来展开整个故事情节。每点得1分。最多得3分。 |
四、以“事件”为标题赏析题
(1) 循环答题法
①手法角度——表现手法(正话反说……)
人物角度——表现人物
②情节(结构)角度——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线索
③主题角度——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答题模式
手法句(表现手法,结构) 材料句(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句(思想,情感)
五、以“形象特征”为标题赏析题
(1) 循环答题法
①手法角度——对比讽刺
艺术效果——强化效果
②人物角度——表现人物
③情节(结构)角度——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④主题角度——突出主题
(2)答题模式
手法句(表现手法,结构) 材料句(概括故事情节,人物特点) 分析句(思想,情感)
六、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赏析题
(1) 循环答题法
①手法角度——烘托,反衬
②人物角度——创设人物活动的背景
③情节(结构)角度——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④主题角度——突出小说主题
(2)答题模式
手法句(表现手法,结构) 材料句(概括故事情节,人物特点) 分析句(思想,情感)
七、以“问题”为标题赏析题
(1) 循环答题法
①手法角度——设问,反问
②人物角度——表现人物
③情节(结构)角度——设置悬念
④读者角度——阅读兴趣
⑤主题角度——引发思考
(2)答题模式
手法句(设问,反问,结构) 材料句(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句(思想,情感)
【考题对接】
一、[英]梅亚•格林《礼物》
礼物 [英]梅亚•格林 ①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威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威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他赶紧喝了一杯茶,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②阿诺德买了一串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物柜上竞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心想。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于是,他将那串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 ③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④究竞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儿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⑤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坐在餐桌的东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而他正好可以盯到那边的楼梯口。 ⑥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敞开着,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妇女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装的威士忌酒,上面还绑了一个心形的蝴蝶结。 ⑦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可是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伯吉斯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哼!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提前退休也就罢了,而阿诺德是负担不起的。到了这种年龄,他还能去哪里找到工作呢? ⑧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史迪威怎么在病房待了那么长时间?想必,他也找不到那么多话要说吧。老伯吉斯先生在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语的。“身体还好吗?”“这里的饮食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问候一下不就得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当然,史迪威与众不同,他可以谈上几个小时还觉得言犹未尽。阿诺德真希望史迪威把伯吉斯先生烦得要死。 ⑨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 ⑩史迪威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⑪“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阿诺德弯下腰捡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 ⑫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⑬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是怎样的一副神情。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⑭想到这,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掏出了那瓶威士忌酒。 ⑮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推门进来,“爸爸,今天好些吗?妈妈让我给您带来了你最爱的威士忌,不过,⑯妈妈绑了个蝴蝶结,提醒你只看不喝。”她是伯吉斯先生的女儿,她看到了桌上的那瓶威士忌和愣在那里的阿诺德…… |
1.小说以“礼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诺德听说史迪威可能要去医院看望老板,就急忙赶到医院,是希望能赶在史迪威之前,显示自己比史迪威更加关心老板。
B.阿诺德两次提到史迪威的葡萄,给出的是不一样的评价,这与阿诺德变得自信的心态有关。
C.史迪威对工作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也拍老板的马屁,但他待人真诚热情,主动买上等的葡萄到医院看望伯吉斯。
D.这篇小说情节简单,脉络清晰,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结尾的处理更是巧妙,虽然不直接交代故事的结局,但讽刺意味更加浓重。
3.根据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和分析阿诺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英]梅亚•格林《礼物》【答案】
1.礼物指得是阿诺德和史迪威送给住院了的老板的不同礼物,形成对比,概括了全文送礼、偷礼、换礼的主要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阿诺德改变礼物,偷酒送礼成为必然讽刺了他的阴暗心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设置悬念;③贯穿始终的线索;④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⑤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⑥突出主题;⑦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本题中,联系全文看,“礼物”指的是阿诺德如何史迪威送给老板不同礼物,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从具体情节上看,阿诺德送礼、偷礼、换礼的过程都是围绕“礼物”展开的,“礼物”是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阿诺德的“礼物”是偷来的,他虽然有一丝负罪感,但是自己偷拿别人东西却找理由除去负罪感,偷来的“礼物”终非礼物,讽刺了阿诺德的可笑行为和阴暗心理,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起到了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2.C【解析】本题中C项“对工作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也拍老板的马屁”说法错误,这是阿诺德的想法,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未必是事实。故选C。
3.答案一:①为人吝啬。看望伯吉斯先生买的葡萄是便宜货,书的价格高就舍不得买。
②人情淡薄。得知史迪威要去看望伯吉斯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也要去看望,而且想赶在史迪威之前。
③对工作缺乏热情。在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但缺乏工作热情,没有创新。
④手脚不干净、自欺欺人。故意撞了红衣女人,却“面带微笑”地把包给她,自己偷拿别人东西却找理由除去负罪感。
答案二:①自以为是,在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就主观断定史迪威送了葡萄,要让他退休。
②小气自私,舍不得出钱买好的礼物,居然去偷。
③不思进取,面临公司重组,不热情工作,只是说同事的坏话,巴结老板。
④小肚鸡肠,自己可以巴结老板,却因不满同事史迪威收到重用而说他巴结老板。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人物身份,其次从文中找到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等看人物的性格、品质,最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答题时先概括后分析。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一般都是别人的评价等。本题中,从小说对阿诺德的描写看,阿诺德在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没有突出成绩,对工作缺少热情,面临公司重组,想要巴结老板,投其所好,表现了他不求上进,善于取巧,工于逢迎的特点。要送礼物,又为给老板送什么礼物纠结不已,表现了他的患得患失。此外,得知史迪威要去看望伯吉斯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也要去看望,而且想赶在史迪威之前,看望时买的葡萄是便宜货,书的价格高就舍不得买。说明他的人情淡薄,小气吝啬,为人自私。认为史迪威威胁到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拍马屁,又表现出了小肚鸡肠的特点。在礼物的价格上他斤斤计较,甚至不惜偷盗,故意撞了红衣女人,却“面带微笑”地把包给她,自己偷拿别人东西却找理由除去负罪感,又表明了他手脚不干净和自欺欺人的特点。概括时先总结后分析,分点表达。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要求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
二、刘博文《温钝的刀》
温钝的刀 刘博文 不否认,女人的脸上是有过桃花的。 桃花灿烂,如日薄西山时特有的余晖,在玻璃镜片折射下,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光芒。不刺眼,有引导与示好的意味。 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 橱窗前的林一峰定下脚步,余晖一片片散下,打在他身上,和先前女人脸上的桃花相同,有催促的意味,是不是示好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扶了扶镜框,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挂钟每转一圈,时间就像刀刻般划入他的皮下骨。刀锋利,林一峰的心里,一直都住着这样一把刀。 此刻,他悄悄地将刀藏起,目光转向橱窗,眼神中重新透出一个少年应有的温和。 橱窗是精致的,从那里面传来的眼神也受到感应般温柔,也许是为了引导客人购买自家柜台上的物品,来收取提成而换做的温柔表象。 林一峰能理解,在每周一的市场营销课上,老师曾给他们讲过,在业内,这叫刀背营销法,往白了说就是营销者把自己如刀尖的脾气收一收,藏起来,展示给顾客的永远是刀背般温钝的笑容。 女人的笑容真的不失为温钝。 相比之下,林一峰的笑容便有点窘迫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经过这片橱窗,远能搜索到的记忆停留在半个月之前。 不同的是,第一次并非经过,他是刻意进去的。 或者说,他是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推门进去的,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辛苦兼职赚的钱,与里面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都挂不上等号。 更别提那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了。 那天推门而出的林一峰的脊背,在推开门的瞬间弓成了小于号(<),像一把本该出鞘却不得不藏入袖中的刀。 还剩三天! 尽管隔着玻璃,林一峰仍能听见柜台上那把剃须刀的嗡嗡声——女人正在给客人试刀。 他低下头,用室友吴尽满嘴新潮的话形容,丧丧的。 说这话时吴尽正在刮胡子,那把拥有流线机身的电动剃须刀比魔术师还要神,眨眼工夫,吴尽脸上因为蓬勃生长的胡子而导致的邋遢、疲态全部消失了,林一峰知道它们的归处,胡碴的归处在那小小刀片下的罩子里。艳羡的目光收回,林一峰在那一刻清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为了那套做工精良的剃须刀!他将刀轻轻地藏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处。 大三的课程不多,推算好时间,和多数精力充沛的同学一样,林一峰加入了大学生兼职的行列。 是好事,学校鼓励学生这么做,相当于早一天踏入社会品尝生活的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是好事,对林一峰这个出身于农村,从小靠父亲养育的单亲家庭来说,真的是好事,大一时他就在电话里为兼职的事情和父亲争执过。 父亲的老观点,坚持让他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就算要补贴家用,也得等到大三。林一峰能够想象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父亲土里刨钱汗珠子落地摔八瓣那种疲累,和老态。 大三,林一峰很快就成了店里最勤奋的外卖小哥,谁知道勤奋换来的不是褒奖与酬劳,而是辱骂,是损失。 只是晚送了十分钟而已,客户拒收,还向老板提出赔偿,堵车而耽误的十分钟,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乌有,直接盈亏自负。 和营销课上导师讲的案例一样,自负盈亏。 心被堵了的林一峰站在橱窗外,路灯渐次暗下,恍如林一峰胸腔里那颗越来越暗的心。 风沙掠过,洒在他已多日不曾修理的脸上,城市就是如此,好的环境都只留给属于这里的人,不知怎的,他突然想到了昨晚在朋友圈上看到的这句话。 他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来赚取一套剃须刀呀。 显然,他是不属于城市的那一号人。抬起沉在腕表上的头,林一峰看见时间清晰的滑过,嗡嗡的剃须刀马达声从橱窗里渐渐消散,已是打烊时间,女人正将剃须刀收进柜台里。 只剩两天了,过了今晚的话…… 不管了。秋风拂过,林一峰蹙了蹙眉头,眉头如刀! 他推开玻璃门,逼近女人。 女人刚锁上柜台那把精致的锁,她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将就此被锁上。 因为挣扎,女人的面孔变得绯红,桃花变得灿烂异常。 林一峰的刀误入了桃花深处…… 还剩两天。 还剩两天就是父亲的五十岁生日了,五十知天命,林一峰想让父亲的面容显示出成年男子的坚毅,而不是被胡须潦草地遮蔽,一副丧丧的表情。 这么想着,脸上露出温钝笑容的林一峰将右手上的刀攥紧,左手顺带将来不及关闭的剃须刀藏进自己大衣的荷包里。 只剩下两天了,有嗡嗡的马达声自耳边传来。 电动剃须刀的声音就是温钝。(有删改) |
1.小说的标题“温钝的刀”有何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它以时间的秩然有序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不安。
B.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生动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由渴望自立自强,到被现实逼迫变得敏感愤懑,最后铤而走险的命运轨迹。
C.“桃花”“刀”“丧丧”等词语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既有助于交代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D.为送父亲一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而抢劫行凶,虽然这样的情节设置显得有点悖于常理,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二、刘博文《温钝的刀》【答案】
1.①指的是声音温和不刺耳的电动剃须刀。
②指的是营销者展示给顾客温和的笑容背后所藏起来的如刀尖的脾气。
③指的是主人公作为温和的农村子弟心中藏着的冷酷性情。
④指的是一件件貌似无伤大雅但对主人公内心不断造成伤害的小事。
⑤指的是看似温和实则拒绝与伤害外来弱者的冷漠城市。
2.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
②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兼职、与同学交谈、与父亲争执等内容,丰富了故事情节,让人物形象更具体可感。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将主人公的真实体验与对往事的回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故事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3.B【解析】小说没有描写主人公的语言。
三、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
弄堂里的白马 王安忆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得得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白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它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这一主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静,就再向前走。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然后,起身收了马扎,继续走去。 ③关于这匹白马的身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最远可推至嘉靖年。其时,上海是县治,荒僻得很。一日,城下忽冒出几千倭寇,只见一骑白马,遥遥领先,犹如刀锋切入守城之阵,所到之处,血溅路开。千钧一发,海防兵陈瑞挥刀迎向马首,刀起头落,落的是一颗人头,白马早已偏过,绕陈瑞而去。敌寇大骇,掉头遁走,只是那一匹白马,神龙见首不见尾,再无踪影可寻。人们说,那白马当年从东门进城,从此就在沿江一带活动和繁衍,日月变迁,那卖乳的白马许就是它的后裔,因这弄堂正巧在旧城东门附近。那牵马人又是谁?是当年收留它的恩主的后人。按此说法,应是本地人才对,却为何是异乡客?对这样的疑问,也有解释。从宋元开始,吴淞江下游就有支流从城边经过,江上往来商船无数,江岸则成繁闹集市,人和物在此交流集散,有过往的,亦有滞留的,于是,东西南北中,五方杂居。这么说,这白马就是日本的白马了,说不定还是名骏之后。 ④到了道光年间,这一回,来的是英国人,浩浩荡荡逼北门而来。到达门前,无甚动静,推门,门不动,叫人,人不应,命一名小兵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马载着炮,载着人,从卵石路上碾过,马首几乎与黑色的瓦檐平齐,真是傲慢啊!此时上海还是个蛮荒地方,贼盗遍野,不晓得有多少盗马贼的眼睛盯着呢!就不相信它们一个不少全回去老家。那么,这匹母马,和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亲缘? ⑤据称,张謇在苏北开创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当有马场。是从北地引进的蒙古马,体质结实,肌腱发达。后来垦牧公司倒闭,牛马四散。想必会有随马迁徙来的蒙古人,留下几匹性子熟悉的种马,仗着几代养马的秘籍,开个小小的种马场。但是,这一番小小的雄心不过是将张謇的失败重演一遍。蒙古马难以适应南方温湿的气候,马草又不对胃口,病的病,跑的跑,最后剩下一匹白马,随主人沿途卖乳,终来到上海。经过数次交配,早已血缘错综,变了脾性,服了水土。这白马其实是一匹杂种马了。 ⑥也不排除,它来自赛马总会。这就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赛马总会的马都是有谱系的,有名有姓,而且受过教育。这实在太绮靡了,声色犬马里的“马”字就是指的它。几乎一夜之间,海上升明月,这城市成了远东的巴黎。犹如一个梦,梦里的人都是忘了时间的,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忽然梦醒,却换了人间。新生的政权彻底取缔赛马,收回跑马场的土地,这些马里面的纨绔,在接踵而至的柴米生涯里,以什么为生计呢?要这么想,这匹白马就是落魄的。大约身处历史的局部,并不自知,所以仿佛没什么怨艾,安详地挨家挨户走过,出卖它的乳。 ⑦在上等马之下,这城市还有过许多苦作的马,拉人,拉货,吃主子的鞭子……哪一个是白马的先人呢? ⑧你也许看见过白马的眼泪,一大颗一大颗地落地,噼啪作响。有时是北路人的粗手挤裂了奶头,有时是脱落了马蹄铁,肉掌里扎进碎砖烂瓦和铁钉子。它挺遭罪的,可都忍下了。有善心的女人,摸着白马的脖子说:下一世投胎个人吧!可做人又怎么样,也没见北路人笑过。这人和马之间,看起来是冷淡的,也许却是至深也不定,因为都是同样的孤寂,是命运的同道。 ⑨偶尔的,千年难得,北路人发出“喔唏”一声,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随了又一声“喔唏”,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这时候,弄堂里无人,北路人和白马也是因为无人,以为是他们的世界,才放纵了一下,其实呢,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 ⑩这小孩子一直羞惭他不能得大人允许,买一碗马奶。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他们安静下来铃铛和马蹄又恢复原先的节奏。小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可是没有,白马和北路人一直向前,走过一扇破烂的木门,有那么一瞬,镶在一块光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选自《收获》2007年第5期,有删改) |
1. 本文题为“弄堂里的白马”,试分析白马在全文中的作用。”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节奏舒缓,表现力强,请作赏析。
3. 你从第⑨段北路人和白马的状态读出了怎样的意蕴?
4. 如何理解文末“小孩子”出场的安排?
三、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答案】
1. ①“弄堂里的白马”,标题设置了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白马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的内容。③白马是作品的主要形象,通过推测其不同先人,叙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平添了马传奇的身世,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④白马是孩子关注、尾随的对象,它与北路人相互映衬,平凡卑微与灵动飞扬合成人与马的两面,共同呈现人生不同的侧面,富有意蕴,令人回味。
【解析】读者效果上:“弄堂里 白马”,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白马为何在弄堂,白马有何特点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白马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开头写白马,中间猜测白马的身世,结尾照应开头,再写白马在弄堂,是文章的线索。
内容上:白马是作品的主要形象,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推测其不同先人,交代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主旨上:白马与北路人一样平凡卑微,他们穿行在上海 里巷,平凡卑微与灵动飞扬合成人与马的两面,共同呈现人生不同的侧面,富有意蕴,令人回味。
2. ①从颜色、形态、声音几方面对奶汁进行细腻的描绘,使挤奶场景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②两个“渐渐”,写出了过程的缓慢,引发读者的关注。③借助一系列短句,仿佛特写镜头,使节奏放慢,细节放大,流露出对白马的珍惜、喜爱之情。
【解析】 “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中,“淡黄色”是颜色,“嗞嗞”是声音,“细弱”是形态,描写细腻,场景生动;“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中,“渐渐”重复使用,描绘出挤奶过程的缓慢;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观察的细致,流露出对白马的珍惜、喜爱之情。
3. 状态:在不为人知的一刻,北路人和白马活泼放纵;片刻后,又回归于沉寂。意蕴:平凡板滞的人生也会有灵动飞扬的时刻;人生平凡板滞可能是常态,灵动飞扬才是短暂的;灵动飞扬的一面是人能够在平凡板滞的生活中保持尊严和淡定的根源。
【解析】由文章第②段“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可以看出白马和北路人的平凡与呆滞。而“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则写出了白马与北路人的活泼与放纵。“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表现出他们在暂时的活泼放纵后归于平淡。本段通过白马和北路人来写普通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平凡,灵动飞扬只是片刻光景,然而,也正因为这片刻的灵动与飞扬,才能够让人保持自身的尊严和淡定。
4. ①一扇门后,一双眼睛,孩子的出场极具画面感,突出子他的单纯、好奇与渴望。②以孩子纯真的视角,展现马与人活泼、张扬的一面。③孩子的出现,使情节生出波澜,丰富了小说的意蕴。④孩子追随人、马,目送人、马消失,使故事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解析】 人物上:前段“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描写孩子关注马的行为,最后一段“小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描写孩子跟随白马的动作,眼睛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
“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中,“惊艳”一词写出了在纯真的孩子看来,马与人活泼、张扬,让人惊艳。
结构上:通篇都在写马,在文章结尾出现了孩子,使情节生出波澜,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读者效果上:孩子追随人、马,目送人、马消失,白马和北路人头也不回第走了,这一情节使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川端康成《水月》
水月 川端康成 京子和第二个丈夫去新婚旅行。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又买了一个新的,自然里边也有面镜子。 新婚旅行的第一天,丈夫抚摸着京子的手说:“真可怜,简直像是个姑娘!”这决没有嘲弄的语气。可是京子听到他这简短的话,突然涌出一阵剧烈的悲痛,由于这难以形容的悲痛,她半晌低头无语,珠泪盈盈。 京子自己也不晓得到底是哭自己呢,还是哭死去的丈夫,而且也的确很难分清。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觉得太对不起新丈夫了,自己应当更柔媚地对待他才是呀。 “即使你有孩子,我也一定会和你结婚。可以把孩子领来,好好地照管嘛。如果是个女孩子,那就更好啦。”丈夫在京子的耳旁小声说。也许丈夫自己有个男孩子,所以才这样说的吧。但作为爱的表白,这话使京子听起来觉得很别扭。丈夫为什么和京子做这长达十天的新婚旅行呢?也许考虑到家中有孩子,才这么体贴她吧。 新丈夫有一个皮革很精致的随身携带的化妆盒,不知是由于经常出去旅行还是不断拾掇的缘故,它发着用久了的特有的亮光。这使京子想起了自己那始终没有用过、发霉得很厉害的旧化妆盒。那里边的小镜子总算给前夫用了,给他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最初,京子是用镜台附带的那面手镜把菜园照给丈夫看的,从此丈夫再也不肯让这面手镜离手。但是看来手镜对病人也太重了,京子不能不保护丈夫的胳膊和肩头,所以又把一面分量很轻的小镜子拿给了丈夫。 丈夫死前,映射在这两面镜子里的世界决不只是京子的菜园。它映射过天空、云彩和雪,映射过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林,也映射过月亮,还利用它看过野花和飞鸟。有时人在镜中的道路上行走,有时孩子们在镜中的庭院里嬉戏。京子坐在丈夫的枕旁,和丈夫共同观察着、共同谈论着镜子里的世界。这样,日子久了,就连京子自己也逐渐分不清什么是肉眼看到的世界,什么是镜子映照出来的世界,就好像原本就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似的;在镜子里创造出来了一个新的世界,甚至有时会想,只有镜子里边反映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呢。 “在镜子里,天空发着银色的光辉,”京子说。她抬头望着窗外,“可天空却是阴沉沉的!” “都因为你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吧。” 虽然丈夫卧床不起,但转动一下脖子,天空还是可以看见的。 “是啊,真是阴沉沉的。可是,用人的眼睛看的天色,再说,还有用小狗、麻雀的眼睛看的天色,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吧。也很难说,究竟是谁的眼睛看得对。”丈夫回答。 “在镜子里边,也许有一个叫做‘镜子的眼睛’吧?”京子很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咱们俩的爱情的眼睛呀。” 树林到了镜子里,就变得苍翠欲滴,白百合花到了镜子里,也变得更加娇艳可爱了。 丈夫和京子结婚后,除了害病之外,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做。算下来,在新婚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月,在朋友家里住了两个月,这就是京子婚后和生病前的丈夫住在一起的全部时光了。 当京子想到用手镜把菜园子照给丈夫看的时候,那已经是度过了高原地带严寒而漫长的一冬、早春来临以后的事情了。 虽然仅仅是从镜子里边看,但也足够使病人感到新绿的世界苏醒的欢悦了。京子在菜园子里捉虫子,这么小的虫子当然是照不到镜子里去的,京子只好把它拿到楼上来给丈夫看。有时,京子正在掘土,丈夫就说: “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蚯蚓呢。” 当夕阳斜照的时候,待在菜园子里的京子突然周身通明,京子抬头向楼上看去,原来丈夫正在用镜子反射她。丈夫让京子把他学生时期穿的藏青地碎白花纹土布的衣服改制成束脚裤,他在镜子里看到京子穿着这条束脚裤在菜园子里忙来忙去,感到非常高兴。 京子知道丈夫正在镜子里看着自己,她一半不断地意识着这一点,一半又忘掉了一切似的在菜园子劳动着。在死去的前夫的镜子里,映射出来的所有这一切,都使京子感到怀念——不,感到憧憬。京子想到了现在的丈夫,她尽量将自己那日益鲜明而又强烈的渴慕的感情抑制着,尽可能地把它当做对神的世界的一种辽远的瞻仰。 在骤雨之后,丈夫用镜子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欣赏过这种月色,这时的月亮应该说是月影的月影。当时的光景,就是在今天,仍然清晰地留在京子的心里。后夫对京子说:“健全的爱,只能寓于健全的人之中。”当然,京子只好羞涩地点着头,其实,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京子是由于前夫的哥哥不断劝她再婚,所以才和后夫结婚的。婚前两个人来往了四个多月。他俩的年龄相差15岁。 (选自《川端康成小说集》,有删改) |
1.小说以“水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看似闲笔,实则在小说由现实到回忆的转换中有重要作用。
B.小说写京子深深怀念与前夫的爱情,而对新丈夫的爱情观不以为然,这暗示了她与新丈夫必然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C.小说利用现实与回忆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京子的两种婚姻:一种是以爱情为主的婚姻,一种是被动接受式的婚姻。
D.小说重点描述了主人公与前夫的婚姻生活,营造了一种纯净、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调,引发读者对婚姻爱情的思考。
3.下列对“镜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镜子是京子与前夫生活中的重要物件。它见证了京子与前夫纯真动人的爱情生活。
B.镜子是现实与回忆的连接点。它将眼前的化妆盒与对前夫的回忆自然地连接了起来。
C.镜子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镜中世界美好但不真实,寓含作者对虚幻爱情的批判。
D.镜子里有“爱情的眼睛”。京子通过它,从常人看来是不幸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美好。
4.简要分析京子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四、川端康成《水月》【答案】
1.①与文中“丈夫用镜子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密切关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②用水中月烘托镜中情。为京子和前夫纯真的爱情增添了超现实的唯美色彩。
③借水中月的美好和易逝,表达作者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和美好爱情逝去的惋惜,暗示了小说主题。
【解析】从内容来看,“水月”是指“丈夫用镜子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欣赏过这种月色,这时的月亮应该说是月影的月影”,标题与该情节呼应,结构严谨。
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来看,“水月”是丈夫用镜子照过的,这水月的影像能一直清晰地留在京子的心里,其实是因为她始终怀念着与丈夫之间纯真爱情,“水月”烘托了她与丈夫共同通过镜子观看景色的爱情,也为这爱情增添了唯美的情调。
从主题看,“水月”有水中月、镜中花的意思,指美好而无法得到的虚幻事物,在本文中,因丈夫生病逝世,京子对丈夫的纯真爱情就此逝去,而新丈夫则无法理解她的情感体验,还说“健全的爱,只能寓于健全的人之中”,然而前夫虽然生病,给京子的爱情却十分纯真美好,这一切随着前夫的去世而逝去,就如同不可得到的水月一样,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暗示了主题。
2.B【解析】B.“必然会有不可调和矛盾”错,从“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觉得太对不起新丈夫了,自己应当更柔媚地对待他才是呀”“丈夫为什么和京子做这长达十天的新婚旅行呢?也许考虑到家中有孩子,才这么体贴她吧”可见,他们两人都在尽量为对方考虑,这种看法不一致,不代表就有“不可调和矛盾”。
3.C【解析】C.“寓含作者对虚幻爱情的批判”错,恰恰相反,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京子,作者对她是一种赞美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批判,她对于镜子和死去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并非虚幻爱情,而是切实带给京子慰藉的过去回忆。
4.①温柔和善。前夫卧病,她细心照料;每当怀念与前夫的爱情时,感到对不起新任丈夫,时时提醒自己要好好对待新丈夫。
②纯真脱俗。对患病的前夫付出真爱,并非常享受与之相处的时光。
③珍视爱情。时常沉溺于与前夫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中。
【解析】“哭死去的丈夫……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觉得太对不起新丈夫了,自己应当更柔媚地对待他才是呀”“京子想到了现在的丈夫,她尽量将自己那日益鲜明而又强烈的渴慕的感情抑制着”可见,她性格温柔体贴,当回想起前夫时,就觉得对不起新任丈夫,提醒自己要好好对待他;从“手镜对病人也太重了,京子不能不保护丈夫的胳膊和肩头,所以又把一面分量很轻的小镜子拿给了丈夫”“京子坐在丈夫的枕旁,和丈夫共同观察着、共同谈论着镜子里的世界”“在死去的前夫的镜子里,映射出来的所有这一切,都使京子感到怀念——不,感到憧憬”可见,她对生病的丈夫悉心照料,始终温柔和善。
“京子自己也不晓得到底是哭自己呢,还是哭死去的丈夫”“算下来,在新婚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月,在朋友家里住了两个月,这就是京子婚后和生病前的丈夫住在一起的全部时光了”“丈夫用镜子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欣赏过这种月色,这时的月亮应该说是月影的月影。当时的光景,就是在今天,仍然清晰地留在京子的心里”可见,她纯真脱俗,即使对生病的丈夫也毫不厌弃,而是付出真爱,耐心陪伴,享受与丈夫相处的时光。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京子是一个非常珍视爱情的人,对于与前夫相处的美好时光她经常回忆,对于新任丈夫的感受她也尽量体谅。
五、徐慧芬《阴影和阳光》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
1. 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8分)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洒“阳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B.小说中小蒙的生活经历提示我们,青少年仿佛一张白纸,指导他们在这张纸上抒写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C.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很多巧合,但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文中多次写到了小蒙的“眼泪”,这样写有助于情节的推动,也使小蒙的形象更加丰满。
D.板报事件中,小蒙不但被老师误解,还失去了身边朋友的信任,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由此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
E.小蒙妈妈说“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但又说“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这种唠叨体现出了妈妈做人的虚伪,同时扩大了孩子心中的阴影。
3.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6分)
4. 请简要分析小蒙的形象。(6分)
五、徐慧芬《阴影和阳光》【答案】
1. 观点一:“阴影与阳光”这个标题好。
理由: ①小说开篇用很大篇幅写小蒙这几天的倒霉事,这些事在他的内心布下了阴影,结尾爸爸虚构了一个故事播撒阳光,这个题目与故事的内容照应得好。
②“阴影与阳光”带有象征的意味,表示社会不公平、不道德与和谐互助、美好高尚的两面,给人一种相持感,在小蒙心中,阴影和阳光在较量,写出了播撒阳光的急迫与必要。
③“阴影与阳光”更能揭示了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直指主题,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阴影与阳光总是相随的,穿越阴影,以阳光的心态积极生活,善良正义就会永驻。
观点二:“播撒阳光”的标题好。
理由:①“播撒阳光”,突出了正面教育是解决小蒙遭遇的困境和疑惑的最好办法。
②题目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格调,向读者表明,阴影永远遮不住太阳,经过波折,人们终会重建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
③赞美了像小蒙爸爸一样的传播正能量的人们,他们就像播散阳光的人,给社会和生活带来希望和鼓舞。
启示:生活中尽管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但和谐互助善良美好仍是社会的主旋律。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误解委屈时,对社会与他人应该保持阳光的心态,积极无私地帮助别人,坚守道德、坚持行善;同时也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言之成理即可)
2.BC【解析】B 3分,C 2分,E 1分。A项小说语言含蓄隽永在结尾和标题处有所体现,但从全篇看不合适,另外“理想主义色彩”说法不妥;D项批判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不恰当;E项妈妈“做人虚伪”略显失当。
3.①人物形象上,儿子做好事而吃亏,对做好事失望。虚构故事是在儿子心中播撒阳光的智慧之举。塑造了父亲爱孩子、智慧、有责任感的形象
②艺术结构上,爸爸虚构了故事,借用到自己身上增加真实性,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很多具有教育引导作用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存在一定的虚构,具有艺术的真实,爸爸虚构的故事就是如此。
③思想主题上,虚构的故事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虽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不道德行为,但善良诚实热心的高尚品德仍然广泛存在,要心怀美好、心存阳光,并将其传递下去。
4. ①无私热心,乐于助人。小蒙在课余时间主动承担班级工作,还帮助不相识的卡车司机捡回掉落的物品。②热爱集体,品学兼优。小蒙在课余时间为班级出版报,误会发生后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都评价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③单纯善良、阳光向上。虽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但爸爸的话他听得认真,止住了哭泣。(每点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