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时为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时为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终年62岁。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1)

曾国藩的一生

作为同治中兴的名臣,曾国藩出身于耕读的小农之家,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官至礼部右侍郎,位居二品,是当时人臣中少有的升迁迅速之人。京中任职的经历,给曾国藩带来的是朝中的人脉关系和学问取向,特别是对清朝政治的运作有了具体丰富的经验。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起义,迅速蔓延至江南。咸丰二年(1851),曾国藩回乡开始帮办团练,湘军由此崛起。至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破天京。在十多年时间中,曾国藩殚精竭虑,既要与太平天国的战斗,又要与地方官员勾心斗角,同时还要赢得朝廷的信任。内外亲疏,周旋其间,终成对清朝而言挽狂澜于既倒的不世之功。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靠的是稳扎稳打。平定之后,曾国藩功高盖主,第一步做的是裁撤湘军。但慈禧仍不放心,又命他任钦差大臣,北上剿捻,命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目的是让曾国藩远离江南大本营,而扶持淮军与之对抗。

曾国藩剿捻仍然用稳扎稳打的战术,但捻军与太平天国不同,他们是游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曾国藩剿捻并不成功。朝廷不得不启用李鸿章。位极人臣之际,再让曾国藩无功可建,慈禧虽是剿捻,但是一箭双雕,从政治角度而言,主要是为打击曾国藩。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2)

同治七年(1868),慈禧又将天津教案交给曾国藩处理,任其为直隶总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已看到洋人的厉害,此时处理天津教案,坚持的原则是不轻起战端,对洋人一让再让,结果从朝廷到民间都对他很有意见。

而为了进一步削弱曾国藩在江南的势力,慈禧一方面将湘军的重臣分散到各地任职,另一方启用马新贻做两江总督。但湘军并不就此就范。同治九年(1870),马新贻被刺。慈禧不得不再让曾国藩回任两江,处理刺马案。

至此,曾国藩再次坐稳两江总督的官位,直至去世。

曾国藩的崛起,是靠太平天国运动,其意义在于打破了清朝“内重外轻”,即在道光之前,朝廷权势重、地方官员轻的格局,让朝廷不得不启用汉臣做封疆大吏。同时,也开启了咸丰、同治、光绪地方大员日渐坐大的格局,为地方推行洋务运动、乃至以后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种子。

在金陵的最后两年多,曾国藩已经老迈,多病缠身。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3)

生命中最后一天脑溢血而亡

曾国藩一生有记日记的习惯,在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他的日记绝笔是:


晨起,书:“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此时,他已感到大限将至。

吃过午饭之后,他的长子曾纪泽陪他在两江总督署西花园散步,走了个遍。在花园中,曾国藩脚发麻跌到在地,抽搐失语。曾纪泽将他搀扶着做到椅子上,抬到卧房,晚上7点到9点时去世。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4)

最后的上疏

在去世前,曾国藩循例给朝廷上疏,收入《曾国藩全集》的遗疏题为“病体垂危谨由梅启照代递遗折”。全文如下: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5)


奏为天恩未报,臣病垂危,伏枕哀鸣,仰祈圣鉴事。

窃臣由道光十八年进士供职词垣,恭持文枋,蒙宣宗成皇帝特达之知,不次超迁。未及十年,洊贰春宫,兼署吏部、刑部侍郎,毫无报称。道光三十年应诏陈言,语多憨直,渥蒙文宗显皇帝采纳优容,不加谴责。咸丰三年丁忧在籍,适值粤逆滋扰,激于义愤,创立楚军,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各省。中间奉命援浙、援川、援闽,均不果行。综计驰驱军旅十有余年,艰难险阻,屡濒于危。仰托朝廷威福,诸将戮力,臣弟国荃誓死灭贼,克复江宁,仰荷圣恩锡爵,酬庸有逾常格,功薄位高,力小任重。每一念及,辄觉无以图报。同治四、五年间,剿捻元效,回任两江。本欲解职避贤,以闲散自效,而恩命再三,所以策励衰庸者无微不至。臣何人,斯何敢固执求退!造奉旨调任直隶,整饬吏治,清理积谳,不敢稍遗余力。办理天津民教之事,刚柔未能得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五中耿耿,引为深耻。旋又奉命调任两江。自九年十月受事后,眩晕之证〔症〕时时间作。惟念两江为东南一大都会,朝廷鉴臣愚诚,怜臣衰病,温语下颁,勘以坐镇,用意至为深远,遭遇可谓极隆。臣仰体德意,默省素志,窃谓居官一日,尽职一日,虽右目失明,夙疾屡发,从不敢具折请假,上烦圣虑,不意薄灾生竟成痼疾。本年正月二十六日,在城外公所,司道环坐,忽然心有所言,口不能出,自虑恐成中风之证〔症),赶紧延医服药,略有微效。二十七八九至二月初一二三等日,又发数次,犹谓春在肝旺,不甚措意。昼接属僚,夕治文牍,仍勉强如常,不敢稍息。初四日申刻,忽然心摇手战,不能自主,即命家人扶掖缓行数十步,旋觉足麻气促顿异常时。医者威云势极危险,臣自问亦已不支。

伏念臣生平略涉儒先之书,于义利公私之界辨之最严。自咸丰三年带兵之始,即自誓以身许国,无望生还,厥后军务粗竣,此中殆有天幸,臣始愿实不及此。承乏两江,前后三次,刻刻以旷官负职为惧。圣主待臣愈恕,而臣自治愈严,默揣平生,遭际实已逾分,不敢求一日之安,方冀从容整理,补救万一,而葵霍之志未舒,桑榆之景迫。目前边陆未靖,外患方长。南则黄流横溢,北则饥懂荐臻,断不敢以己治已安为粉饰承平之语。惟愿我皇上敬承皇太后懿训,兢兢业业,惟日孜孜。崇宽政以恤疲氓,纤远谟以弭隐患。深宫益崇节俭,则军需虽广而供亿不劳;圣学日进高明,则几务虽殷而措施悉当。臣待尽余生,语无伦次。臣长子纪泽前年蒙恩赏给员外郎,签分户部行走,次子纪鸿以附生应试,现均随任在署。臣惟有函属臣弟国潢、国茎,督率臣子等勉力读书,补臣未尽之志,以仰副圣天子眷念旧臣之至意。谨口授遗折,命臣子面交江宁布政使梅启照恭折代递,瞻望阙延,神魂飞越,不胜感激屏营之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遗疏历数任官以来的种种,回顾一生,对自己的病情作了详细的汇报。之后又提醒朝廷内忧外患,还要兢兢业业,希望朝廷能够行宽政,务节俭,讲圣学,文武并修。最后还感谢朝廷对曾氏的厚待。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6)

朝廷也下诏对他加以优待,赠以“文正”的谥号,对他一生的功绩给予了肯定。


老成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著追憎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给发。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朝廷已经盖棺定论。

曾国藩作为外臣,但被称为“曾相”,虽不居相位,却是有着当时无以复加的威望。

《清史稿》在《曾国藩列传》最后,作了一个评语,堪称至当。


国籓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