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余姓人口约46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余氏家族现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余氏家族现状(余氏家族简介)

余氏家族现状

余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余姓人口约46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出生于春秋时天水一带。由余的祖先原居当时的晋地,因避乱迁入西戎。传至由余,在西戎为官,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成为为新安大族。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

源流三

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镇雄县余氏,自称系蒙古族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⑵.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娄氏等。

源流八

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九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一

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余氏族人分布。

姓氏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余良:字宁仲,初名史咸,字亨仲。自歙州徙洪之分宁安居坳下初开长茅为始祖。寿九十八,卒葬长茅六墓埚子午兼癸丁向。与长茅祖居南北想望事详宁州志。宋真宗仁宗朝赠刑二部尚书。元配:南宫氏,葬合夫墓。有五子:革、贲、旅、咸、升。

余琥:字炳雯,呈珀菴。明正德元年丙寅五月十四午时生,万历十三年乙酉九月初八日酉时没,寿八十,葬旧尊阳都八甲社坟土地现称沙田乡卽松木潭对河之马蹄段屋侧。是为迁长始祖炳雯公世系始祖。

迁徙分布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即余辅)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贤院学士余钦。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省)人校书郎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萨克拉门托市市长余福庆(两次连任)。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奉化郡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北宋仁宗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天圣年间,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世称"四谏"。皇祐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敦本堂,白华堂,风采堂,永言堂,丰乐堂...等。

字辈

四川遂宁横山字派辅 本 伟 ,猷洪翰君鼎,水木日正长,人文金玉胜,龙凤启(进)联芳,祖德培忠厚,斯道乃大光,承先永载福,世代庆荣昌。 贵州遵义尚嵇镇泸江村梅家巷余凤明供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齐启,平治,立志效忠良积善天加庆登庸永显扬琛下木瓜以仲派仁义礼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启述先谟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远诗书正象贤圣朝,资辅,翊荣贵永钦傅琛下虹桥派得胜回朝日功成可远扬新安存志大善庆自天长伦下后山白土上源派嘉士兆起维国祯良丕显必成发育攸,光弘,道在主可以全昌地亨广大永誉斯芳权下让,公木,公派世大兴发祥永远启文明才华光上国福禄自天申碧潭余氏另支字辈宗祖文明远泽政本家修贤能崇德教经学绍先猷余氏新安堂字辈宗祖文明远泽归光绪长珍傅家必达利用国之光自冀基承训当星耀发祥尊荣洵久大蔚起允隆昌余氏新安堂另支字辈廷贤士兆庆世德裕敦纯孝友承家本诗礼启鸿文奕世魁元定荣华耀国光文崇美富积善兆嘉祥道学宗傅广谦恭益受长克生忠孝士景运庆明良安徽六合余氏字辈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江西婺源,湖北英山余氏字辈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端,再德,家运兆,方兴余氏一支字辈大继日承志存心自广长光绍怀祖德世显庆家昌毓士咸名贵培才作善良鸿猷恒炳耀永远瑞书香安徽,岳西县,余姓字辈士应宏昌运贤良永锡芳育英崇四川内江余字辈量思,达先,元,学世,能常仲,朝廷礼让谦贵州,仁怀,嘉茂支嘉朝登克文金仁,国正,荣华玉后兴,光宗耀祖廷元仕,世代永远映长青安徽 怀宁县 余姓字辈文公友绍祥 配观伯元尚 继胜嘉正光 人敦前德昌 显达承先代 忠贞福泽长 芳名传万世 兰桂自生香 吉星惠开泰 科学赋安康 建宗鸿恩浩 华宇庆辉煌

名人

余善(?-前110年),即东越王或东越武帝,是闽越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公元前135年至前110年在位。

余祭(?—前544年),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为寿梦之子,诸樊之弟。前548年,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5年(前548年─前544年),元年为前547年。

余眛(?─前527年),余祭之弟。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记作前530年─前527年,此处从《左传》)。

余昭元

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余昭元骁勇善战,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武帝司马炎封镇海大将军。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敕赐姓佘。是佘姓公认的得姓始祖之一。

余良

长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宁仲,约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宝历丙午进士,初任分林县宰,德政彪炳,转迁洪州刺史,理狱辄活数千人,封工部侍郎,后封工部尚书未任。宋时又赠刑、礼二部尚书。余氏后人多杰出,“两门六太守,四代十尚书”,“九子同登龙虎榜”等成为余氏美谈。

余阙: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正一品),与红巾军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

(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一生两次封相。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余端礼

(1135~1201)衢州龙游(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事见《诚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八有传。

余有丁(1526~1584) 。

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明朝嘉靖时期三大首辅之一(即宰相)。

余天赐,昌国县甬东村监桥(今浙江省舟山市城关镇蓬莱新村)人,嘉熙二年(1238)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嘉熙四年又授资政殿学士,后又被封为奉化郡公。淳佑元年(1241),授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今宁波)。是年十二月病卒,赠少师,谥忠惠。其弟余天任官至兵部尚书。

余子俊(1428-1489),余祥子。字士英,明代官吏,青神(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人,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苦筑延绥长城,当地民众永远铭记。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卒于任上,“御赐祭葬,谥肃敏”。

余正健,字乾行,号惕斋,赐号孝白。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顺天府尹,同年十月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现在部级)兼顺天府尹。人称其“于卑职无所狎,于权贵无所贬”。康熙皇帝曾多次御旨赐以《古文渊鉴》、“松花石砚”等物,雍正元年(1723年)御赐余正健为“天下师表”;士臣赞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加集贤院学士。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著名军事家,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元年(1253),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余国柱,字两石,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湖北大冶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

余煌

字武贞,号公逊,生于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时,中天启辛酉科乡试二十二名,天启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明末状元,南明鲁王政权的兵部尚书,绍兴著名乡贤。

余懃

(681-753年)字南涧,江西余干大慈南乡(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历任节度使、左厢兵马使、持节刺史、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

余日清(?-1915)

宗祠四言通用联

名高四谏; 道就单车。

灵鼍负阁; 钓鱼列屯。

尤溪余氏

余姓的入闽定居有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汉武帝时期随汉军入闽镇压闽越王后裔叛乱的陕西、四川一带余姓将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余烈入闽为官,其家属随迁定居建阳,后裔分迁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总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将士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闽粤界一带山民暴动,后定居于闽南、福州等地。另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余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阳为县令,后举家定居于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其后裔分迁沿闽江各县及福州等地。据考,入闽余姓大部分源于余姓发祥地泗州下邳。

据尤溪余姓各宗谱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于杉洋余姓世系。入闽始祖为唐开元间由泗州下邳入闽任建阳县令的余青。其长子余焕于唐天宝三年由建阳迁古田县杉洋乡(今杉洋乡杉洋村)定居立祠。余焕四世孙余锡于北宋初,由古田迁侯官县兴贤里定居。余锡之裔孙余廿四,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由侯官(今闽侯县)入迁尤溪五十都定居,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载有明永乐间由大田广平(时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桥乡余姓,还有清嘉庆间由永春入尤的联合乡余姓。这是尤溪余姓的3个主要支系。还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县内各村的余姓。

(一)由闽侯入尤定居

新阳镇上井、龙益、林尾、文山,管前镇管前、西溪口、南华、真地,西城镇东村、湆头,梅仙镇梅营余姓

新阳镇上井村余姓始祖余廿四,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县入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今池田村所在地)谋生,于咸平五年(1002年)定居于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后)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长子余卅一于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于上井村龙身仑,建祠堂曰“种德堂”;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镇南华山(今南华村)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当时县内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间析归大田县)万宅村(今大田广平镇万宅村)定居;四子余卅七分支五十都洋头院后(今龙益村)定居,其后裔余原益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龙益村立祠建“龙溪堂”。其后,有余卅七后裔迁往镇内瓷厂村杨厝寨、双鲤村,还有城关镇,以及西城镇湆头、东村等村定居。

新阳镇林尾村余姓始祖余鸿伦为余廿四之十三世孙,约于明中叶由上井村入迁定居。其后又有余卅一“种德堂”裔孙由上井迁至新阳镇文山村,管前镇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镇麻洋、东村,梅仙镇梅营等村定居。

管前镇管前村余姓始祖余伯六为余卅一裔孙,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迁当时的三都馆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后,有裔孙分支至南华村定居。

西城镇凤元村余姓始祖余富七,约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迁至当时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镇凤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后裔孙迁至湆头村定居。

梅仙镇小蕉、源湖、登第,联合乡岭头,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绍七,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孙,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万宅(今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坑咙头自然村,入迁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镇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几代后裔(名不详)由董山迁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后裔(名不详)于民国初(1913年左右)入迁十都源湖(今梅仙镇源湖村)定居。

梅仙镇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为小蕉余姓后裔至登第入赘后定居。

联合乡岭头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于清顺治间由梅营彭坑自然村入迁定居。

台溪乡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为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约于元中期先由上井入迁坂面蒋坑村米萝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后转迁入福廷坑横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传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桥乡坑头村余姓始祖余钟孙,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今大田县广平镇)入迁二都梨树坑头(今坑头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联合乡联南村余姓始祖余长演(字光畴,号廷演),约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乡(今桃城镇洋上村)至联合塔兜街做糕点生意谋生,后定居于联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续(利房)、文福(贞房)。其后有裔孙分支定居联东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镇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迁定居于该村后岬自然村。入迁年代及源流具体地点不详

全县其他各乡(镇)均有数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数人至40余之间。

(五)新阳镇上井“种德堂”

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种德堂”祖余姓,民国及以前各个时期有后裔分别迁往省内顺昌县、安溪县、漳平市、仙游县,以及广东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裔孙余作团于1950年迁往沙县富口镇岩地村定居;其后有余时波、余生森、余生来等迁往沙县富口镇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迁往闽侯县甘蔗镇化龙村定居;余作炼退休定居厦门市;余生初退休定居山东省济南市,其长子余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次子余捷旅居墨西哥。

(六)新阳镇龙益“龙溪堂”

新阳镇龙益村余卅七“龙溪堂”余姓裔孙有迁居于沙县的。

(七)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迁移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裔孙,于民国时期有8户迁往三明市定居,并有裔孙迁往邵武市定居。

尤溪县名人

姓名

出生地

学历、职务

任职时间

余瑄尤溪县贡生,崇明县,丞明余大器尤溪县贡生明余辟五十都上井村特奏名进士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余琮五十都上井村岁贡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余向宸五十都上井村岁贡清嘉庆间余向阳五十都上井村恩贡清同治三年(1864年)余荣三五十都上井村岁贡清同治间余起鹏五十都上井村贡生清乾隆卅三年余起凤五十都上井村贡生清乾隆廿年余飞凤五十都上井村贡生清余德培西城湆头村敕封大总清余洪年西城东村贡生清余洪教西城东村贡生清余坤赐管前镇管前村进士清乾隆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