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盛极一时,除了唐太宗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大唐盛世中的一个美丽传说,她出生在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在李世民早年,征战南北的期间,她就紧紧跟随着丈夫,四处奔波,后来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身份尊贵无比,后世人公认为千古第一贤后。
长孙皇后的历史名声应该是很大的,在唐朝的皇后群中,长孙不是权力最大的,应该说也不是名声最大的,但却是名声最好的,长孙皇后这个人知书达礼,很贤淑,很智慧,很大度,用我们现在的词概括,大概就是知性女人。长孙皇后既然是皇后,她的执掌就是皇宫,后宫的事情都听皇后的,所谓母仪天下,跟这个职务是有关的。所以她的第一件工作,对唐太宗对贞观之治的第一大贡献,应该就是稳定后宫。
唐朝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后宫管不好,这个朝廷就管不好,在唐太宗的贞观时代,后宫被长孙皇后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她就为唐太宗全力以赴地经营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安全的后方,所以我说长孙皇后,她领导的一个方面军,帮助皇帝,帮助李世民,在以前是打天下,在以后是治天下。
长孙皇后一直是读书的人,据说她一年四季书不离手,因为她了解古今中外,特别是古代的历史,所以她知道,碰见相似的事情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长智慧。据说她还是俭朴成性的人,她的物资供应够了就足了,绝不会贪多。其实她也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皇后在处理一般的关系上,比如说后宫的关系上,其实我们知道呢,这个里面就是最复杂的问题,但是她处理得好,比如说唐太宗跟别的宫人有了孩子,宫人可能因为难产生下孩子就死了。皇后就把这个孩子一直养在自己身边,像自己亲生的一样,没有半点嫉妒心,树立了当时的一个很高的道德水准。
别的妃子生病了,她就会把自己的药品拿去给人家用,这是舍己为人啊。所以史书上记载,就是她下面的人都对她感恩戴德,这样的一个好人,又有办法,又有水准,她治理的后宫当然是平安无恙,风平浪静。
在后宫的治理上有的时候唐太宗也会发话的,她不会在皇帝盛怒之下,立刻处决这件事,因为那有可能让皇帝的这种愤怒变成一种错误。她是先跟你说好话,你这个发火是有道理的,但是她并不处理,等到你这个火消完了,她再处理,一定不让手下冤枉,这是一个很好的副手。在长孙皇后的心目中,她始终以唐太宗和朝廷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她的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帮助皇帝,我这个后宫就是要平安无事,不要给皇帝找麻烦。据说她病重的时候快不行了,太子就跟皇后建议,说是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大赦天下,把那些有罪的人都赦免了,这是积德,您的病情也可能有好转了,阴德对你的病也可能有好转。皇后坚决不同意,她说不能因一个夫人的病情来扰乱朝纲,大赦是朝廷的大事儿,所以这个是她的一个基本原则,她不能让她自己的事儿,她后宫的事儿来干扰朝廷,保持了后宫的安静。那唐太宗这边一切可以放心,就可以全力以赴去经营天下,这道理还是很简单的。
第二项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一个政治顾问。唐太宗经常有什么事儿就来找皇后讨论,皇后的态度是不讨论,她不提意见,不提建议,就不说话。这就是只问大事儿,不回答小事儿,一定要皇帝翻来覆去地解释,这个事儿跟你这个忧虑是没有关系的,你还是说说你的看法,她可能才提出她自己的看法,就是长孙皇后这个政治顾问是只问大事儿,不问小事儿,什么事情都回答那就是秘书,只有重要的事情才回答那就是顾问,长孙皇后就是这样的事儿,就是这样的一个顾问。
经常的情形是唐太宗问她什么,她就不回答什么。
她不回答有两个好处:
一、要唐太宗继续考虑这个事情是不是要征求皇后的意见;
第二、在唐太宗重新考虑的这个时候,是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新的一番斟酌。我不回答就是让你再想想。
在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后宫,长孙皇后因为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她知书达礼,贤淑温柔的品行,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贤淑品德,使得她能够事事以大局为重,保持了后宫的平静,而且能够理性地处理事务,从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朝政。
在对待长孙无忌的问题上,长孙皇后表现出的谨慎态度,成为了后来历朝历代传颂的佳话,她身上所拥有的这种理性精神,也是和贞观时期的理性行政一脉相传的,而长孙皇后这种理性,不仅表现在对待长孙家族的事情上,更体现在对待朝廷股肱之臣的态度上。
长孙皇后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宫众嫔妃和朝廷大臣们的一致赞誉。长孙皇后虽然没能陪伴唐太宗一起走完贞观盛世。但是无论是在其生前还是在其死后,她都对唐太宗李世民,对大唐盛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