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那么久的文玩,想必一定对包浆有所了解吧,可是你的理解是全部吗?什么是包浆?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件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1)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渍,或者土埋水沁,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 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通透的气质。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2)

包浆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包浆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3)

自然万物,皆可包浆。瓷器有瓷器的包浆,金属有金属的包浆,玉石和紫砂壶包浆也各不相同,甚至沉船外表附着的珊瑚海贝也可以被称作包浆。 即便是城市建筑外表面,在时间、绿植等的打磨下,蒙上一层沧桑的光泽感,这也可以称之为包浆。包浆的成因 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 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4)

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 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5)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 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6)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7)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包浆与“贼光” 对贼光的通俗解释是:新瓷器表面刺眼的釉光,也称之为“火光”。 称为“火光”不难理解——任何瓷器都必须经过高温烧制,所以便有了“火光”。但为什么要称为“贼光”呢?实际上,一个“贼”字,便挑明了一切。 “贼”者,贼眉鼠眼也,梁上君子也,不劳而获也,弄虚作假也,总之,尽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8)

葫芦抛光后的光泽 常有卖家拿新东西冒充老东西,比如瓷器、陶器、银币等等,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眼便可看到新东西那层浮在表面上的“贼光”。 做得再好,再真,那层“光”也是浮上去的而不是长上去的。打个比方,老东西的光,是皮肤,是骨肉;新东西的光,则是衣服,是脂粉。

文物包浆清洗(浅谈文物包浆)(9)

真正包浆的葫芦 岁月这东西是容不得说谎的,一个“光”足以涵盖和说明一切。常有卖家为自己的东西辩解,说,之所以有“贼光”,是因为保管得好。一派胡言。保管得好,只跟东西的品相有关,而与“贼光”无关。 “贼光”与“包浆”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两种东西。何谓包浆?包浆是岁月的见证,时间的印痕,这个“浆”,新东西是不可能有的。 没有,造假者又想仿得更真一些,便会采用各种土办法洋办法拙办法巧办法,于是所谓的文物上就有了一层贼光——生硬,轻佻,丑陋,不舒服。 可以这么讲,包浆是用来养眼的,贼光是用来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