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陈晓华

43岁的丁亚辉有两个身份:门诊室里的丁医生和线上做科普的丁哥。

他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平时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制作科普类视频:自己写脚本、自己拍摄、自己学剪辑。

9个月的时间,丁亚辉积累了近20万的粉丝,制作了100多个视频。“最大的感触就是,科普挺难的,我时不时会被网友‘怼’。”

心内科动画片科普知识大全(丁哥科普你看过吗)(1)

第一个作品,他花了一天时间

在做短视频科普前,丁亚辉对怎么做视频的知识是零。“我之前倒是一直在微博上写图文科普,但从来没过视频科普。”

一次偶然的机会,丁亚辉拍了一段科室的护士们带领心脏病患者做八段锦的抖音短视频,上传后,他发现很多人挺感兴趣,有人留言询问心脏病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平台做科普应该也不错。”

丁亚辉拍摄剪辑的第一个视频,花了他一天的时间,“琢磨剪辑软件就用了大半天,那个视频最后拍出来有2分长,效果特别差,几乎没什么人看。”

那之后,丁亚辉才知道,视频一定要短,最长不能超过一分钟,最好控制在45秒以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事情说清楚,语速一定要快,最关键的是拍摄前,一定要写脚本,争取把脚本字数要在200字以内。”

有时候,他刹不住车,写了四五百字,只能忍痛删除,“就觉得说这么少,问题都讲不清,但也没办法,只能抓核心中的核心。”

年轻人猝死是因为心梗吗?以为中暑了,结果一做心电图居然是心梗?心脏支架术后能锻炼吗?

丁亚辉的短视频内容都是和心脏有关,有些来源于自己诊治过程中遇到的病例,有些则是热点事件。

除了自己出镜直接做科普,很多时候,他还会把冠脉造影、血栓抽吸等手术过程的影像动图放出来,以及冠脉里的血栓长什么样、血栓是如何长出来的等视频动图。

“很多人对支架手术怎么做,以及心血管堵塞等都误解,或者是认识很模糊,我希望通过这样方式,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减少被错误的伪科普带偏的机会。”

一条视频有1900多万播放量

他科普的一期血栓抽吸手术,获得了3万多的点赞率。

有人问:这个技术哪些医院有啊?也有人问:这个技术我们这代人能用上吗?还有人说:手术费要十多万吧?

丁亚辉一一耐心回复:这个技术已经20多年了,多数医院都有,费用只要几千元。

也有网友质疑他的科普,在视频下留言:这是假的吧?动画效果吧?是你臆想出来的吧?

心内科动画片科普知识大全(丁哥科普你看过吗)(2)

这个时候,丁亚辉就有些郁闷:“手术过程都放出来了,还不相信。”这也让他感觉到医学科普的任重道远。还有一些网友,关心的不是疾病科普的正规诊治方法,而是希望学会“药到病除”的秘方。但作为正规的医生,丁医生显然不可能给他们“满意”的答案,于是会被这些人说丁哥的科普没啥用。遇到这些人,丁哥也是挺无奈的,但他还是坚持初心,为正在需要科普的朋友们精心制作着。

平时工作太忙,丁亚辉的视频都是见缝插针完成的,基本是在晚上或者是周末。现在摸索出门道了,他一个视频差不多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最关键的是写脚本,写了删,删了写,最费神。”

拍视频,他也没给自己规定时间,空的时候,多拍两个,忙起来,可能一周也不更新。

前段时间,他拍了一个自己接诊的病例:一位70多岁的患者胃痛三年,都治不好,最好才发现竟然是心脏出了问题。这条视频有1900多万的播放量,“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今年年初,他开了个“丁哥问答”的栏目,专门回答网友们的问题。有人留言说:这个好,方便。也有说,涨知识了。

这个时候,丁亚辉觉得自己做的事挺有意义。丁哥说:“其实现在网上的健康知识很多,但鱼龙混杂,保健品营销以及争夺眼球的伪科普很多,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我做科普就是为了帮助网友们去伪存真,提供靠谱又实用的医学科普,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我相信聚沙成塔,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会加入我们,一起做好医学科普,服务大众。”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