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经济,使其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外向型王朝。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唐衣胡风
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
一、头饰
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指行“加冠礼”。冠是一种冠帽,是古代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而身份卑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就是包裹头发的一块布。
冠
而唐代时期,男子常戴的头饰,是一种被称之为幞头的头巾。关于幞头的由来,五代人马缟曾经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继续查阅“折上巾”,我们会发现,它最早起源于东汉,北周时期正式得名为幞头,到了隋朝时期,开始成为备受社会各阶层喜欢的冠帽,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幞头为自己的日常便服,而且是男女皆可戴。
幞头
而幞头又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平头小样
平头小样又称平头巾子,是流行于唐初的一种幞头样式。它一般为扁平形状,头顶的巾子裹得很低,所以才被称为“平头”。
2、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又称武家高巾子,相传为武则天所创。一块头巾,竟然透露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用意,《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的巾子部分较之平头小样有了显著的升高,中间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在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人物所戴的就是武家诸王样。
永泰公主墓的壁画
3、英王踣样
英王踣样又称为踣样巾,创始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英王踣样比武则天的武家诸王样还要高,其中是否有高过武则天家族之深意,我们不得而知。它上面分成左右两瓣,如同两个球。
因为“踣”含有倾覆之意,而且唐中宗就是在此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合谋毒死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不详并很快抛弃。而其样式可以从唐代出土的一些陶俑上一探究竟。
唐代陶俑
4、官样巾子
官样巾子出现在开元年间,因此又称为“开元内样”,它比英王踣样要高,但不前倾,也没有圆球状物,头部略呈尖型。从名画《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我们可以一见官样巾子的模样。
二、上衣说完了帽子,我们再看看上衣。男子唐装的上衣,分为袍、襦、衫、袄和半臂5种。
1、袍
传统汉服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虽然美观大方,但实用性不足。唐代男装上衣沿袭了这样的特点,因此有一种博袖宽袍,又因为其受到胡风的影响,又产生了另一种窄袖袍,用于日常穿着。
(1)博袖宽袍主要用于礼服,按照领型划分,又有“直领对襟袍”和“交领右衽袍”两类。
“直领对襟袍”多为皇帝和官员们在上朝和举行礼仪大典时穿着的。而“交领右衽袍”穿着时胸前两襟相交叠压,右衽开襟,这种服装官民皆服。在唐代一些文官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文官俑
(2)窄袖袍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
圆领袍,顾名思义,就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中国传统服饰袍服并非圆领,只有内衣才有圆领。魏晋南北朝以后,圆领袍吸收了胡服的特点,在唐代成为完全普及的服装,而且也是不分等级和性别,人人可穿。
我们常见的唐太宗立像中,他所穿的龙袍即为圆领窄袖袍。
唐太宗立像
翻领袍,顾名思义,就是领子外翻的窄袖袍。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回纥。随着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翻领袍也成为唐代男装中的一种常见款式,如壁画《职贡图》中,最后一个人身穿的就是翻领窄袖袍。
《职贡图》(局部)
在大众熟知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所穿的这款非常“潮”又略带“违和感”的翻领袍,实际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狄仁杰剧照
2、襦
襦对现代人来说是个生僻字。《说文》中说:“襦,短衣也”,史游《急就篇》:“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可见,襦就是短袄、短衣的意思,它长不过膝盖,衣身短小,袖子窄小。
既然是短衣,下面就必然有与其搭配的衣物,作为男装来说,其搭配的衣物就是袴和裳。
3、衫
唐代的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襕衫,一种是缺胯衫,其穿着人群是不同的。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也就是说,襕衫是专供士人、官员穿着的。
而缺胯衫因为两边的摆缝处开叉,所以穿起来行动自如,方便体力劳动,因此是平民百姓甚至士兵经常穿着的衣物。
4、袄
袄是由襦演化而来的,分为长袄和短袄。长袄即亵服,类似于现在家居穿的便服。
而短袄是有内衬的短上衣,是与袴搭配穿的衣服。
穿着短袄,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如清朝袁枚写的《随园随笔》中说:“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这里面提到的缺胯袄子,就是隋唐时期的短袄,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而制。
5、半臂
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上衣,可内穿,可外穿,及于腰间,有点像今天的“马甲”。
半臂起源于秦代,本来是一种袖子大而短的礼服。唐高祖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减其袖,谓之半臂”(《事物纪原》)。唐高祖“减其袖”的目的,当然是使它穿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半臂在唐朝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服。
半臂
三、下衣唐代男装里下衣,主要有裳和袴两种类型。
1、裳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将下身穿的衣服称之为裳,古代男女皆穿。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可以看出,裳是裙子,而不是裤子。人们现在常说的“衣裳”,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不过,对于男装来讲,裳和裙还是略有不同的,裳更多的是起到礼服的作用,而裙则是衣服的基本款。
实际上,除了作为朝服等礼服以外,唐代男子穿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礼宾图》中就是穿裳的唐代官员。
礼宾图
2、袴褶
袴褶最早是指套在腿上的筒子,类似于现在的长筒袜。传入中原以后,为方便骑马,才开始有了裆,还要在袴管膝盖处系扎。
唐代时,因为其轻便灵活的优点,袴褶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骑马或者劳作时常穿的衣服。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日常从上到下所穿着的基本服饰。
结语:唐朝以前,中国传统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要特征,但由于唐人对胡服的崇尚,使得唐代服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男装,视觉上更加简约,功能上更加实用。但从以上几个部分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相对于现代服饰来说,唐代男装实在是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资料:《释名》、《说文》、《急就篇》、《旧唐书》、《新唐书》、《中华古今注》、《随园随笔》、《中国服饰史略》(黄士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