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驻泰国大使馆,11月2日,在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泰国《民意报》、《即时新闻》、《国家商业报》、《曼谷邮报》、《星暹日报》发表题为《携手同心,共绘东亚合作美好蓝图》的署名文章。

南都注意到,李克强在文中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在不久的将来,从昆明坐火车到曼谷将会成为现实”。

随着中泰铁路的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间的基建交流也日益浓厚。

访泰前夕李克强在泰国报纸的署名文章(访泰前夕李克强在泰国报纸的署名文章)(1)

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施工现场。图:新华社。

署名文章中提到的“从昆明坐火车到曼谷将成为现实”,其一部分是正处于一期工程建设中的“中泰铁路”。这条境外铁路,从立项到最终开工建设,李克强多次关注并推动项目进展。

中泰铁路的构想源于2012年。次年,李克强在出访泰国期间,再次“推销”中国高铁,并签署《中泰政府关于泰国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泰国农产品交换的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然而, 2014年5月泰国政坛发生变化——英拉下台、巴育接任总理,中泰铁路项目受到影响。

同年10月,李克强在意大利米兰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时,与泰国总理巴育会见,并表示中国希望能落实好两国已经达成的共识和协议,统筹推进中泰铁路合作。此后,巴育来京参加APEC会议时,两位总理再次会面,并商讨恢复铁路建设的事宜。

2014年12月,转机终于出现。李克强在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第五次会议期间,与巴育共同见证《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

“即将修建的中泰铁路是泰国的首条标准轨铁路,不仅有利于泰国商品的出口,也有利于中国游客快捷到达泰国。”彼时,李克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在此之后,李克强也多次关注,并推动中泰铁路的建设,此后与泰国总理、副总理的多次会面中,商讨话题总是少不了中泰铁路的建设问题。“以铁路合作为契机,推动中泰关系取得新进展。”在与巴育的一次会谈时,李克强说。

2017年12月21日,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终于正式开工。

在泰国呵叻府巴冲县举行的开工仪式上,李克强发来了贺信,并表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是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产能合作的旗舰项目,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将有效提升泰国和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泰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地区发展繁荣和民生改善。

据了解,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二期工程规划,曼谷至呵叻铁路将从呵叻府延伸300余公里,进入泰国东北部,通向老挝廊开府,与中老铁路磨丁至万象段连接,最终连通昆明、万象、曼谷。

在访问泰国前夕,李克强再次提及这条屡受外界关注的铁路,“在不久的将来,从昆明坐火车到曼谷将会成为现实。”微博上也有网友表示,“中泰铁路通车后,就可以时不时坐火车去泰国游玩一个星期”。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泰铁路全长约845公里,其中一期工程曼谷至呵叻段全长252.3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设计建造。

据新华社报道,近几十年间,泰国铁路总里程仅增加1000余公里,目前约4508公里,其中逾九成仍为单线。泰国铁路运输系统设备老旧,列车行驶速度慢、运载能力低、延误率高,安全性较差。

此外,泰国现有铁路仍采用“米轨”标准,与“标准轨”之间需要衔接。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还存在油气管线、立交道桥等建造难题。

为此,中泰铁路的高架段、地面端、建筑设施均由中方设计、施工、监理。同时,电力、车辆、轨道、培训等工作也由中方完成。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曾在其官方公号中透露,中泰铁路一期方案经过了10个月的设计周期,共形成46本设计报告,204册详细设计图纸,组织100名泰国工程师赴中国考察,对11个设计专业、1185人次泰方工程师进行培训。

“技术人员率先投入高山、丛林、河流、湖泊密布,四个月的时间里不分昼夜、跋山涉水、深入丛林、钻入管洞,积累了精确翔实的勘测资料,为后继详细设计夯实了基础。”上述文章称。

中泰铁路的推进、建设,可以说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建合作上的缩影——近年来交流愈发密集。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就展出了多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贸合作成果。包括与东盟国家开展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马“两国双园”、中缅油气管道、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合作项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东亚合作与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沈铭辉看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上的合作,对双方都有积极的效益。

例如,能源运输线路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能源选择,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同时,上述基建项目的建设,也可使所在国以及沿途各国受益。“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可以让周边国家动起来,能够互相带动,这就是巨大的外溢效应。”沈铭辉说。

不过,沈铭辉也表示,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公共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如何在国外做好本地化经营”。

此次发表的署名文章还提到,中国与东盟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如何理解李克强所述的“更高水平”?

在沈铭辉看来,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物质、可持续、制度建设等。

在物质层面,铁路、港口、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是关键。沈铭辉表示,许多国家已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和资本条件,但却长期发展不起来。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运输成本高,以致经营成本高。

沈铭辉告诉南都,通过建设交通设施实现各国间的互联互通,可以更好的发挥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投资、贸易,乃至民心都可更好的连接。

同时,基础建设的可持续性,也是“更高水平”的要求之一。

“基础设施的发展,首先受到投融资机制的制约,”沈铭辉表示,投资的可持续性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应在政府资金的大背景下,筹措多方资本。长期的盈利性也需要得到考虑,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中期的建设、后期的监管运营,都需要规划。

此外,制度上的互联互通,也是“更高水平”的体现。

沈铭辉表示,公路、铁路、港口等之间的多式联运;不同国家间的通关制度,均需要更加便利。各国间的制度若能互认,可以大幅减少合规、监管的成本。

“不仅是在物质上铺好路,还要动起来,” 沈铭辉表示,货物运输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等,均需要协调和简化。

“如果能做好这三个方面,政治、经济上都将可行,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沈铭辉说。

文\宋承翰 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