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唐教坊曲名。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1)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2)

《忆江南·江南忆》(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3)

《忆江南·江南忆》(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4)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两年,后又任苏州刺史一年有余,所以说“风景旧曾谙”,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十余年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5)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直抒胸臆。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是这样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采用了互文的写法。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6)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吸取各种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7)

“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追忆江南的作者却在洛阳,洛阳的春天来得晚。“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即使春天已经来临,洛阳的洛水、伊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8)

白居易(772~846),听歌说诗词:《长恨歌》(白居易三个版本演绎经典),听歌说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9)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听歌说诗词忆江南)(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