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华夏千万年,泱泱贤才百亿众。

中华文化传承号称上下五千年,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涌现出数以亿万记的先贤古圣。正是他们的卓绝智慧,构成了华夏千万年文化传承的框架。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1)

很多东西由于年代久远,它们的意思也难免会有所变动,就比如“忌讳”这个词语,现代人的说法跟古人的说法其实是有不小差别的。

忌讳,现代流传较广的解释为,“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如今的社会是民主的、法制的,因畏惧权势而忌讳的情况也少有发生,更多的是受风俗习惯或者行业潜规则的影响,而去自觉避让的一些东西。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2)

比如春节时,大家忌讳说脏话骂人,忌讳说死人等不吉利的事物;再比如那些传统行业里的门门道道,都是需要去特别注意的。

这些含义在古代的时候也有,但是古人们的忌讳却比我们多了至少两条,而且身处现代的我们,就算不遵守忌讳也未必会怎样,然而古人要是不去遵守的话,下场必然会很惨。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3)

下面就跟大家说说这两条具体是啥。

为尊者讳

为尊者讳,说的是古人在取名字或者说话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避开先贤尊者的名、字和号。不仅如此,《春秋》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是当年孔子修订《春秋》时的原则和态度,也是儒家文化中,“礼”之一字的重要体现。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4)

孔圣人被称之为“万世先师”,古代的读书人都可以说是孔先生的门徒。在当时那个过分强调“尊师重道”的时代,说孔子的言论是份“另类的圣旨”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现在也多少有受些影响,只不过现代人大多只遵守“为亲者讳”,轻易不敢直呼长辈名讳,对于贤者和尊者的忌讳一般不怎么讲究。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5)

但古代就不一样,不遵守这些忌讳规则,就如同忤逆圣人一般,那这人的仕途或者说是前途,恐怕会因此多出很多坎坷。

“忌国之讳”

如果前面说的只是跟自己前途挂钩的“小事”,那么后面这一条绝对是跟自己小命挂钩的“大事”了。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6)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国家不是人民的,而是“家天下”,是某个家族的天下,因此人也有尊卑贵贱。天底下最最尊贵的,必然要数当时的皇上了,皇帝的名讳,在哪里都是大忌讳。人们一般会用别的字代替帝王名讳,比如汉武帝刘彻,为避讳就会把“彻”字用“通”来替代,阅遍西汉的典籍文书,你一定看不到“彻”这个字。

不仅如此,对于本朝已故的老皇帝等皇家大人物的名字称谓,也在天下臣民的避讳之属。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7)

除此之外,古时的言论也不自由,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千秋万代的坐享江山,所以一些有关“亡国”的言论,也是大忌讳。

如果生活在古代,就必须小心翼翼的注意着这些东西,如果一不小心犯了“国之忌讳”,那么就只有人头落地这一条路可走了。古时针对这种情况还专门给规定了罪状,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不敬”之罪,妥妥的杀头重犯。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8)

很庆幸我生在新时代,没有那么多“无厘头”的死罪,不需要活的那么小心翼翼,更不需要生来就比人低一截儿。

不过话说回来,古人关于“忌讳”的这方面文化,虽然现在看来糟粕居多,但从整个传统文化来看,还是精华的东西要更多一些。

古人的四大忌讳(古人所讲的忌讳)(9)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些自古流传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共同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