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演变是缓慢的,经过了百万年才发展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好学,唯有学习足够的知识,才能掌握这个世界、驾驭这个世界,最终,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所以,我们特别感谢那些给我们启蒙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着人类的快速发展。

孔子身世之谜(孔子身上有太多未解之谜)(1)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就是我们国家的“启蒙教育第一人”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学派又是后来的主流,所以,孔子就变成了天下人的“先师”。对于孔子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很多了,这里主要讲的则是他的身世。《史记》中对孔子的身世有了明确的答案:

孔子是殷商的后代,殷商灭亡后,周成王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为地方诸侯,微子启将都城选在了商丘。微子启过世后,他的弟弟微仲继承他的位子,而这个微仲正是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也是从他开始,他的后人才开始姓孔。孔父嘉是一名医师,在宫廷中任职,后来,还担任过大司马。只是,在宫廷内斗中,孔父嘉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最终,被政敌所害。之后,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躲避宫廷斗争,决心离开宋国,前往鲁国。自此,孔家在鲁国安定了下来。

孔子身世之谜(孔子身上有太多未解之谜)(2)

这其中,关于孔子的身世,还有另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孔子是否为私生子?

对于这个难题,可能就只有孔子的母亲才知道了。但是,孔子的母亲可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我们只能从史籍中寻找蛛丝马迹。《史记》中说:“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复旦大学的教授朱维铮就曾论述过这个命题,朱维铮提出:是司马迁第一个提出“孔子为私生子”的,可是,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一四五年,而孔子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两人相隔了四百多年,司马迁又怎么说得准这个事情呢?

所以,朱维铮认为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并且,对于现代人来说,“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是,在上古礼俗中,“野合”乃是一种重要的与宗教有关的礼俗活动。关于“野合”作为一种古代礼俗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周礼·地官·媒氏》之中:“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所以,关于孔子是“私生子”的这种说法确实属于无稽之谈。

很多时候,古时的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特意去曲解、贬低孔子,让世人误解他,且这种说法大多来自于知识分子,他们为了迎合国家的独裁者,特意侮辱“孔圣人”。所以说,对于“孔圣人”的教诲,这些读书人没有记住,反而学会了辱没先师。

孔子身世之谜(孔子身上有太多未解之谜)(3)

都知道孔子教“文”,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孔子也教“武”。

《论语》之中,孔子是从不讲究武力征服的,他崇尚以仁义之心去感化众人。同时,他一点也不认可穷兵黩武的君主。他到各地去游学,从来不会谈论打仗的事情,因此,孔子给人的印象就是:重视文治、轻视武功。可古时留下来的影戏却大讲特讲孔子在武治方面的作为,让世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孔子。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率师伐鲁。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曰:不能......”《史记》也有纪录,鲁国得胜之后,季康子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求答复:“学之于孔子。”

《左传》提到的是,哀公十一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国自知不敌,赶紧在内部商讨解决方案。大臣们提议,将孔子的学生冉求请来,询问他破敌之道。没想到,冉求的主意非常大胆,他竟然宣称:鲁国应该主动出击,抢先攻打齐国。这一次,冉求主动请缨,率领大军北上攻打齐国。

冉求采取的是突击战术,他让士兵们都手拿长矛,出其不意得攻击敌军,将他们围剿于边境。冉求知道孔子还在外面,他说服季康子,将流亡在外的孔子给迎了回来。事后,孔子对冉求的行为做了正面的评价,他称赞冉求的做法“合乎情理”。

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对孔子及其学生的能力刮目相看了,他们可不是简单的读书人。

孔子身世之谜(孔子身上有太多未解之谜)(4)

话说,冉求起初一心帮助季氏搜刮钱财,却被孔子严厉批评了。在孔子的教导下,冉求开始懂得了“仁义”的重要性,于是,慢慢向“仁义道德”靠拢,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冉求此次征讨大获全胜,他成了鲁国的功臣。季康子感到好奇,急忙询问冉求:“你的治军能力是后天学来的还是先天就懂得?”

冉求如实回应:“这些都是孔老师所教授的。”所以,这就坐实了“冉求的韬略来自于孔子”这个说法。孔子收留门生,不仅教他们儒家思想,还教他们行军布阵、演练士兵。还有,孔子还会教授一些运动项目,这都是强身健体的课程。

当然,这些谜底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随着研究的深入,肯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孔子是否为私生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让社会变得更多元化。

参考资料:

【《左传》、《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