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到街边一小餐馆吃饭,抬头见招牌上写着“晕豆花”,心生纳闷,这啥意思?忙问老板五大三粗的老板解释说,“就是在豆花里加上肉”王老师想了想说,“你这晕怕是荤字的笔误吧!”于是将两个字的区别给他解释老板竟不以为然,“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菜?就你较真!”王老师准备继续给他“上课”老板竟然道:“错别字到处多得很,你找得完?纯粹挑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王老师梳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王老师梳头(王老师捉虱子)

王老师梳头

王老师到街边一小餐馆吃饭,抬头见招牌上写着“晕豆花”,心生纳闷,这啥意思?忙问老板。五大三粗的老板解释说,“就是在豆花里加上肉”。王老师想了想说,“你这晕怕是荤字的笔误吧!”于是将两个字的区别给他解释。老板竟不以为然,“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菜?就你较真!”王老师准备继续给他“上课”。老板竟然道:“错别字到处多得很,你找得完?纯粹挑刺!”

王老师退休前在中学教语文,调词遣句最崇尚贾岛的“推敲”,最见不得错别字和病句,他将此称为“虱子”,曾带领学生上街“捕捉”。这被老板一顿抢白,顿时没了食欲,当即决定“重操旧业”,“捉拿”错别字,“挑刺”媒体,“推敲”细节,“纠错”病句。

第二天一早,王老师便在被窝里打开收音机,开始了“捉者”工作。一篇溪流污染的报道引起他的注意:“水面漂浮着油污,散发出刺鼻的味道……”且慢!王老师推敲起来:这“味道”应是“气味”才准确!“……一辆农用车滚下山坡……”这“山坡”应改为“山沟”!他赶快记录下来,摇头叹道“编辑缺乏的就是贾岛的推敲精神呀!”

吃过早饭,王老师到报刊阅览室“挑刺”,戴上老花镜,对报纸逐字逐句研究起来。一则“鹰鸽大战”的新闻令他生奇。凭常识,原本鸽子见了老鹰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怎会如此斗胆!细看方知是一只老鹰追捕鸽子、追到人家中的趣事。哪来的“鹰鸽大战”!这标题太过夸张,“名不副实”。

王老师“再接再厉”,又看到一篇记者写他本人采访经历的文章,说在农家杀鸡时,竟将鸡的嗉子当为肫子炖在汤里,自己搛到一咬,咬到鸡屎。这一看让他哑然失笑,鸡的嗉子是装食物的,而鸡肫子才是装屎的,此是常识问题。心想这记者和编辑怕都是80、90后。

几天下来,王老师捉到最多的“虱子”就是在招聘、寻人、寻物的启事中,把“启事”错为“启示”的,他竟然在报纸里发现了十多处,难道文字改革了,两者可以通用?

还有更离谱的,一家报纸竟将“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错为“长期积累,偶然得知”,一字之差,意思迥异!王老师当即叹曰:真气杀老夫矣!

王老师晚上也没闲着,吃罢晚饭开始看电视。一档“说法”栏目,那女主播时而眉飞色舞,时儿作哲人状,很是吸引观众。在说到案情转机时,竟然道“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差点将王老师笑翻,心想若陆放翁在世,看到自己的名句被如此“翻新”,恐怕会被她给活活气死!

一月下来,王老师整整记了好几张纸,他归纳整理准备向有关报刊投稿。文末写道“四十多年前,我下乡的某县县城上映电影,海报上写着《无影灯下送银针》,让我百思不解,送银针干嘛到无影灯下?看后方知为《无影灯下颂银针》。那年月无知无畏,错了无所谓,大老粗光荣。而现在,语言文字上的错误不能宽容,“虱子”需要更多的“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