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2)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3)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4)

村落简介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原属歙县,1987年撤地建市,隶属黄山市徽州区潜口乡(现改为潜口镇)。地处黄山南麓,近徽杭高速公路潜口出口。境内丰山,其颠海拔500余米,历来都称“丰山尖”。攀登丰山之颠,鸟瞰周边,60里屯溪,100里歙南,尽收眼底,犹如关隘。筠溪潺潺从村中流过,川流不息,耆老胡显荣先生为此撰写了对联:“筠水东流无昼夜,丰山北峙有春秋。”这一描述家乡锦绣风光的楹联被刻在村口新建的石牌坊坊额上,正对着不远的邻村唐模村的牌坊,是为本村的新标志。村口原为簸箕桥一座。

坤沙行政村由坤沙、竹坞、麻榨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宋代时已建村,昔为胡、王姓两大姓氏聚族而居,其中胡姓占70%,王姓占20%,吴、方、汪、江等姓仅占10%。竹坞村,纯由胡姓氏族聚族而居。坤沙自然村主要由王氏和吴氏、方氏聚族而居。村中古建历史悠久,如坤沙村现已移到潜口民宅的方文泰宅,始建于明中后期,原坐落在坤沙村中间,为3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的2层民居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又如竹坞胡氏宗祠,清雍正年间建造。其时胡仁文任徽州府编修,负责筹资并建成。该村是名符其实的古老村庄。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5)

俗语有云:“坤沙竹坞,牛皮蒙鼓”,西乡潜口这一带农田开阔,适合养黄牛,所以该村的传统产品是制鼓,据说休宁县状元博物馆有一个硕大的皮鼓,题的就是坤沙二字。

婺源武口太原王氏坤沙支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是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徽匠村,境内丰山海拔高达500余米,旧制丰山乡。我老家祖居吉庆堂百年老屋尚在,期待得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我族为婺源武口太原王氏后裔,老屋在清光绪二十一年建成,为我太爷辈的六兄弟合作所建。这栋房子是坤沙村村史和坤沙徽商史(我祖辈世代为徽商,伯太祖端甫公和伯祖子良公在武汉汉正街开设王慎记中药店,祖父雨亭公在武汉和重庆的大美绸缎庄任经理)以及徽州抗战史(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二十三集团军唐式遵总部曾自歙西棠樾村移至我村对面的唐模村,并在此架设炮兵阵地,护皖南民众安全,集团军总部曾设在坤沙行政村的竹坞自然村胡氏宗祠内,我家老屋曾为参谋部)的见证人,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建筑。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6)

王氏祖屋现除花园、厨房和围墙已部分拆除,房屋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有前厅有后厅,三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有前后天井,白果为柱,两层楼,屋旁有池塘,房子简单修缮后仍可居住。村中尚有明代建筑。今潜口古民居明园中的明方文泰宅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迁自我坤沙村。祖屋今有设为坤沙村村史馆的打算。据考证,祖屋大概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距今已有近125年历史。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7)

远眺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8)

村景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9)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0)

方文泰宅

该村由坤沙、竹坞、麻榨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划为9个村民小组,全村280户,人口1050人。坤沙宋代时已建村,昔为胡、王姓两大姓氏聚族而居,其中胡姓占70%,王姓占20%,吴、方、汪、江等姓仅占10%。

竹坞村,纯由胡姓氏族聚族而居。竹坞胡氏自宋代南迁,经婺源、琶塘而后定居竹坞。始祖元德公,生三子:子贤、子贞、子进,由此三支繁衍生息,以迄于今。其厅屋有联云:“大宋南迁,先代隐居竹坞;乘皇起凤,后人落业坤沙。” 竹坞胡氏字辈歌现在是“丁桂显荣昌”,已衍至昌字辈。

​ 村中古建历史悠久,如现已移到潜口民宅的明代方文泰宅,始建于明中后期,原坐落在坤沙村,为3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的2层民居的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又如竹坞胡氏宗祠,清雍正年间建造。其时胡仁文任徽州府编修,负责筹资并董其事。因建筑恢宏大度、厅堂宽敞明亮且总体保存完好,曾做过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总部(先驻歙西棠樾,后迁唐模,1942年至1943年间,唐总部移驻江西,顾祝同升陶广为总司令,命其组织苏浙皖边区挺进军总司令部,驻地在歙西棠樾)的主要办公处所,还有我们太原王氏几栋老宅。

​ 坤沙人历来重视教育,注意文化、道德修养,加上现有人口中融入不少外地迁来的移民,因此坤沙人脑子灵活,思想开放。现在的坤沙村是远近闻名的绿化村、徽匠建筑专业村、粮食自给工程基地。

太原王氏吉庆堂

我族主要聚居在坤沙自然村。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任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始祖。坤沙王氏也源出山西太原,唐乾符五年(878年),宣州刺史王仲舒的长子希羽与幼子希翔为了躲避黄巢之乱,从宣城来徽州黄墩定居,希羽后住歙县泽富,希翔住婺源武口。

约北宋开元年间,婺源武口王村太原郡六十三世王希翔六代孙王元万,从婺源迁淳安西厢始新源(现六都源)黄畈定居,为始新王氏始祖,堂号为“孝思堂”。传五代孙王荫,号梓溪翁生有六子,长子文政、次子文晃、三子文德、四子文综、五子文翼、六子文忠,六兄弟同时向六处迁徙。我族是文综公后裔,二十二世来到坤沙定居,村祖算起来是太原郡王氏第九十六世。文综公自黄畈迁大五都横塘高山,在此地仅住了一代,他的后裔从此展转歙县厚村、上灵、坤沙、淳西赤石等地,最近在千岛湖镇的富城找到一支,七世守涛公自横塘高山迁,人丁近五百。坤沙支还有迁上海嘉定的分支。

坤沙自然村以筠溪桥为界,与竹坞村相邻,始祖不明,由此繁衍生息,以迄于今。村中有王氏祠堂。大屋以上为上堂王氏,大屋以下为下堂王氏。上堂大屋,堂号吉庆,辈字歌为“益道大宗衍圣,诗书传家厚”。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1)

王氏吉庆堂大屋门楼正门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2)

我家门牌号是坤沙村富源路82号

可以说,坤沙大屋吉庆堂王氏后裔在商界和教育界现已将徽儒和徽商传统发扬光大。

长房,王??,妻余当时,无后。于解放后病终,无后,生产队为其送终。

二房端甫公,是著名药商。于清光绪年间到湖北汉口在小夹街经营药材,与同一条街的叶开泰药店齐名,打出“王慎记”金字招牌,与五房执中公、宗亲王宗泽的祖父以及王点文四人合股经营中药材店“王慎记”,从1895年到1935年,经过四十年的苦心经营,至抗战前夕,发展到拥有金条500条的资产规模,成为当时武汉巨商。这个中药店可以说是我们太原王氏家族在汉口的中转站。

​子子良公,字允孝,孙伯铭公。两代人继承父、祖遗志,把“王慎记”的招牌托得更高,打得更响。其管理之严密,经营之诚信,在武汉三镇赫赫有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王富仂与子良公协商,抽出部分股金到宣城开办纸厂,遭日寇飞机狂轰乱炸,毁于一旦。

子良公字允孝,还在潜口镇开颐和堂中药店,在徽州很有名气。抗战期间,与好友许承尧力阻唐式遵炸潜口巽峰塔,1947年积极参与歙县旅沪同乡会消灭歙县恶性疟疾的运动,因“热心公益,素负声望”被聘为该会驻歙四乡董事之一,承接在西乡分发施送该会在沪所购西药疟疾丸和痧药水等工作,为治疗歙县四乡人民的病痛,抑制暴疟流行,保证乡民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子良公育有五女一子,即王娟(嫁到歙县郑村)、王?(嫁到唐模)、王玲(嫁到本村吴家,夫婿是五十年代人民大学大学生,律师吴德林,2019年过世),王?,王?和伯铭公。

伯铭公及其子圣功公定居武汉汉正街,蔚成一族。圣功公,自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退休,2018年过世。

三房,王??,妻王程菊,在解放后成为孤老,五保户,产业由四房次子王衍启(学名南熙,又名小耆)承祧。

四房(秀才太爷房)廉泉公,在无锡担任木材行经理,日寇轰炸,木材行被迫关闭,回到歙县西乡坤沙村祖屋定居后,晚年因疟疾接连丧妻和独女云仙(1912-1941,丁为其改名建荣),解放后孤独终老。他始终牵挂远赴台湾的女婿丁德修(1906-1999),其凄楚状令人惋惜。

丁姑公是因抗日战争而来到徽州的。丁德修姑公1906年生,高中毕业,抗战爆发后应征入伍。1941年,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指挥的第二十一军和第五十军,共六个师,担任皖南和赣东自荻港到湖口长江南岸防务,并乘机炮击、布雷,阻断日军航运。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率部驻守徽州,以歙西棠樾村为总部,后因唐模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形如关隘,总部迁到唐模,便于指挥,在附近架设炮兵阵地,竹坞大祠堂——胡氏宗祠被选为总部主要办公处所(1942年至1943年间,唐总部移驻江西)。姑公时任参谋处少尉参谋,人称丁参谋,因此结识了因日寇飞机轰炸举家从无锡木材行回到坤沙祖宅的我伯曾祖父廉泉公和他女儿,也就是我姑婆云仙。两人相爱,见她识字且知书达理,就支持她到屯溪的皖南专员公署参加会计人员训练班的培训并分配工作,谁知姑婆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与她母亲因感染流行病而暴卒,姑公伤心不已。姑公离开坤沙后,随部队辗转南北,后任青年军少校连长,解放前赴台,先后任台中体专总教官,定居台湾省彰化市,与后来的妻子育有二子二女。五十年后的1991年和1992年在两岸三通后丁氏终得托人来村和来信探问,两人的感情可谓笃深矣。我家族对姑公十分感激。我父亲在婴儿期时中暑热,时因日军飞机轰炸歙县不能熬药,没法及时吃药,全身生热痦子,毒入腠理,爷爷脖子上生赘物,都是姑公带他们去看病,在国民革命军二十三集团军军野战医院动手术看好的。

​因廉泉公病终无后,以其侄雨亭公长子王衍夔(学名南耆,也就是我的父亲)承祧。

廉泉公侄宗字辈雨亭公(1909-1985.3),也就是我祖父,十五岁在村中长辈带领下远赴汉口大美绸缎庄当学徒,后做到朝奉(经理),负责采购进口丝绸和布料以及销售。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3)

祖父雨亭公年轻时在武汉拍的朝奉像

妻江美娟(1911-1967),歙县东关济阳江氏第36世江心田女,家住歙城镇渔梁街渔梁小学后门。十八岁从渔梁嫁到坤沙。1930年左右,我姑母王氏从坤沙嫁到渔梁巴家,而我祖母江氏从渔梁嫁到坤沙王家,三个家族都在武汉经商,据说我祖父母的婚姻也是在武汉的轮船上双方长辈指腹为婚定下的。因为祖父常年在汉口经商,祖母在老家,婚后九年无子嗣,太祖母急得去庙里拜菩萨求孙,她过辈后,我父亲作为长子才出世。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4)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5)

美娟祖母二十七岁得长子衍夔,五年后得次子衍启(又名南熙)。大美绸缎庄由雨亭好友休宁杨家华筹建,雨亭任朝奉,原设重庆分店,日寇轰炸武汉后,武汉总店与重庆分店合并,整体搬迁至重庆。1948年,雨亭回乡接杨老板的儿子去重庆团聚,并携妻赴重庆治病,长子衍夔随行,1949年于临家门华一村住所育三子衍光(又名南溟)。1950年重庆解放,该绸缎庄公私合营后解散。春节期间举家从重庆回撤武汉,暂住汉正街二房族兄子良、侄伯铭家中。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6)

1949年离开重庆前,祖母、父亲和小叔叔的合影

1950年春节,回到坤沙老家与岳父江心田和次子衍启团聚。苦于不会农活,转回渔梁租住。雨亭公在歙县人民医院食堂参加工作,直到退休。三子后均招工就业,工作兢兢业业,屡受好评,现均已安然退休。开枝散叶,家族人丁兴旺。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7)

图为1948年夏,父亲王南耆(左),在重庆临家门华一村住所后山和朋友刘文江(右)、刘文炎(中)兄弟合影,父亲时年十一岁,这是他和我祖母第一次去重庆。也是祖母一生唯一的一次出远门探望丈夫。

长子衍夔(又名南耆),媳陈立仙。长孙女红霞,重外孙女越男;次孙女红春,重外孙鑫睿,均定居歙县。

次子衍启(又名南熙),媳方玉琴。孙女彩虹,育有一女;孙敏捷,重孙梓,定居徽州区。

三子衍光(又名南溟),媳程银叶。孙女潇,重外孙楚楚,定居宣城市。

宗字辈雨亭公胞妹王凤(?-1998),十八岁嫁到歙县歙城镇渔梁街巴慰祖家族,经营食品作坊。解放前,其丈夫出任过歙城镇镇长,解放后因为清算历史问题被枪决。两人育一女二子,即巴文英、巴文安(?-2014.10)和巴文达(?-2015.10)。长女巴文英在四川铁路局工作,已过世。二子因出身问题只得远赴宣城市和泾县参加工作。文安公以泾县卫生局局长身份离休,2014年9月因脑溢血过世。文达公在宣城市郊一小学长期任教,后以教导主任身份退休,2015年10月过世。

五房,道字辈王执中。子鹤鸰。孙三,即宗字辈王子藩、王昌锦和王昌言(1913-1988)。

子藩公,妻张彩云(2017年过辈)。因在汉口王慎记中药店任财务,举家定居汉口。长女君,外孙邹飞;次女丽华,外孙女菁瑶;子裕华,孙亚奔,重孙屹然,均定居湖北省武汉市。丽华姑自武汉交通百货公司退休。

昌锦公,妻金美贞,育有二子一女。长子衍广(随子良公学制药,在他的颐和堂药店工作,公私合营后入歙县医药公司工作,曾长期外派汉口采购药材,后自歙县集和堂中药店退休回坤沙老家定居,已病故),育有三女一子。孙健(先后在歙县堨田和歙县县城执业开中药店),三个孙女儿均定居坤沙村;次子廷玉,孙铭(现居于湖北省宜昌市);女冬青,育有一子一女,外孙邝伟,外孙女邝莉(现居于湖北省武汉市)。

昌言公爱读书不好经商,一直在坤沙村中小学担任教师一职,以坤沙小学校长身份退休,1988年病逝家中。妻子鲍淑英在当地幼儿园当过六年的民办教师。本有二女,中年育得一子王敏。敏子宇辉已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现在南京一家外企工作。淑英年已九旬,虽眼睛近视,仍一人独居在吉庆堂老宅里,身体健康,脑筋清晰,应对自如。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8)

父亲和德林姑爷(2019年8月过世)在村口牌坊前合影

黄山市深山沟谷中的古村落(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19)

父亲和他的鲍淑英婶在祖屋见面

民国元年以后,汉埠徽商气运大盛,凡匹头、棉纱、衣典各大商业,几为徽帮独占。«徽州老照片»一书收录的徽商王雨亭两张老照片就出自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太原王氏家族吉庆堂。这些老照片是祖父祖母从汉口带到重庆分店,再从重庆带回徽州歙县的珍贵影像,已有80多年历史,依旧清晰可辨。祖父还有两张在汉口光电照相馆的照片,民国时人也很会享受生活,更说明武汉当时的城市化程度。 同行者,不是祖父供职之汉口大美绸缎庄的同事或朋友,就是歙县坤沙老家的亲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