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候结绳纪事。有什么事情,就在一根绳子上打个结。事情多了,打的结也就多了,也就混乱了;时间长了,绳子会风化、腐烂而断裂,所纪之事也就消亡了。除了结绳纪事,还有勒石纪事,流传到现在的一些岩画,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文字发明以前人们用来记录事情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出这些岩画到底想记录什么。这就是没有文字的缺陷。远古时代一些杰出的人也看出了其中的弊端,于是就有人出来创造出了文字。
但是创造文字的到底是谁,其实是非常有争议的。有的资料上说伏羲创造了文字,而一般的观点是仓颉创造了文字。按照推算,伏羲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至少在6500年以上,而仓颉生活的年代距今在4600年左右,两者的差别是比较大的。
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据说黄帝因为结绳记事带来极度的不方便,因此命令仓颉创造文字。仓颉于是冥思苦想,想了很久,老严呀,文字是什么东西啊?怎么创造啊?他冥思苦想了很久。老严就是本文作者。
直到有一天,他在路上走,遇到四个猎人在争执不休。其中一个说:“我们必须往这边追,这边有鹿子,我们可以猎鹿。”另一个说:“狩猎是小事,我们必须往南去,那边有老虎,我们得去打虎,要不一村庄的人都遭殃。”仓颉便讨教,你们怎么知道哪里有鹿哪里有虎?猎人告诉他:“瓜娃子,你看脚印啊!你看路上,往西的方向这是鹿的脚印,往南的方向这两行是虎的脚印,所以西边有鹿,南边有虎。”
这一下子触动了仓颉连日来的心事,他想,既然人们从脚印能认出动物种类来,那么用简单的方法画出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分,人们也能认出来,这样的话不就成了文字吗?
于是,仓颉用简笔画方式,或者抓取事物代表性部分画出来,或者画全貌,创造出了日、月、人、牛、羊、木之类的字,然后解说给人听,没想到的是,听说的人一下子就懂,而这些字也就很快传开了。仓颉很受鼓舞,继续造字,很快把自己能接触到的能画出来的事物的字差不多都造出来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纪事的需要,怎么办呢?他又想到,利用已经造成的字,加上一些指示,就可以成为另外的字。比如“木”,特意指出上面部分,就是“禾”;特意指出最下面部分,就是“本(树根的意思)”。于是,他又造出来了一批字,并且都能得到周边人的认可。
经过后来的学者们的整理,仓颉造字一共使用了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这六种造字法称为“汉字六书”。象形,即画出事物原样或者代表性部分。指事,即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要表达的部分,如“刃”,在刀口上有一点,指明这个字表示的刀的这个位置,又如“上”字,原本的写法是一横上面一点,指示位置。形声,简单地说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字,一部分指示读音,另一部分指示含义。如“枷”,左边指示和木头有关,右边指示读音和“加”相同。
不过,仓颉造字毕竟是五千年前的事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字的读音在缓慢地发生着改变,部分汉字虽然是形声字,但是指示读音的声部和我们今天的读音已经相去太远了。比如“形”,左边指示读音,到今天这个“开”字和“形”字读音完全没有什么干连了。汉字六书之四是会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起来,用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表达意义。比如手合起来就是“拿”;白色的勺是“的”,古代指射箭的靶子;等等。
六书之五是假借,就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也不好造,于是借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达,比如“午”,本意是捣臼的锤子,借来作表示时间的“午”,又如“莫”,上下为草,中间是日,太阳落到草里,会意天黑了,这个字被借来作虚词莫非、莫不的“莫”,为了区别,又在莫字下面加了个日字,成为“暮”,用来表达原意。
六书之六为转注,一般指的是在已经制造出来的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部分来表达意义,比如前面讲到的“暮”,在“莫”的基础上追加一个“日”字。此外转注还有其他的造字法,其中部分直到今天还有争论,这里不再多说。
汉字六书,尤其是形声、会意、指事、象形四种,创造了几千个基础汉字。到现在,形声这种造字法是最多的,但是在仓颉年代,最多的是象形字,后来随着记录的需要,后人们在象形、指事等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字。
举两个例子。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创造了一个会意字“曌”作为自己的名字,并指出其意义是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此外,她的外甥宗秦客创造了十二个字来取代已有的十二个汉字,如“国”字改变成方框里一个“武”字,“臣”字改变为“忠”字上面加一横,把“一生”两字组合起来代替“人”字,等等,多数是会意字。他这么做是为了迎合武则天,宗秦客算是拍马屁的历史之最。
再如,古时候取名,一般包括姓、字辈、名三部分,同一个祖先的族兄弟的名字前两个字都是固定的,比如张光华和张光旭、张学良和张学思等,不同的是第三个字。然而有的家族规定同一代族兄弟第二个字可以不同,但是第三个字的偏旁必须相同。这个偏旁就是字辈。于是问题就来了,朱元璋的后代到了鲁阳王朱同铌那一代有好几十个族兄弟,已有的金字旁的字不够用了,怎么办?于是,他们利用形声造字法创造出了很多金字旁的字,如镭、钴、钯、钛、钒、镉、铍、锂等,以至于后来元素周期表进入中国之后,人们发现,明朝皇族竟然创造了周期表中金属元素生僻字中的大多数字。
所以,仓颉造字是汉字的开端,同时汉字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仓颉造字,实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传承和发展。据说,仓颉造字成功,天上降落了粟,夜里听到鬼哭。天降粟是祥瑞,预示着天下大吉、海晏河清之类,预示着造字成功给社会带来大发展。鬼为什么哭呢?
鬼是阴暗、奸邪的代表,文字出现,他们所做的奸佞邪恶之事就会被人记住并且流传四方、流传千年,所以鬼们嚎哭。仓颉造字的意义其实远远不止天雨粟、夜鬼哭那么简单,有了文字,中华民族才真正从蒙昧走进了文明,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般的典籍把仓颉称作字圣,但其实文字仅仅是工具而已,仓颉造字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文字的应用,当然自己也开创了以文字记录事物的历史。所以,仓颉是文字、文章、文学的开创者,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宗。
当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文字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形成了越来越健全的封建伦理体系,成为了他们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游离于文字之外,无法进行抗争。直到解放前,中国城乡都还有大量的文盲,他们在各方面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同时,还被迫接受各种封建伦理的说教。
仓颉造字的故事出现比较晚,迄今为止最早讲述的是汉朝时候的《荀子》,那已经是黄帝之后两千多年的人了。之后《吕氏春秋》提到“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两句话而已。西汉时候的《淮南子》也只有三句话: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他的故事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不管仓颉是不是真实存在过,不管汉字的产生过程中仓颉的功劳到底占据多少,总之仓颉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象征。历朝历代,仓颉都受到尊重和纪念。河南南乐县仓有颉陵。根据出土的碑文记载,仓颉生于南乐县,安葬于南乐县,但是因为这一块碑是元朝时候立的,距离仓颉的时代已经很远了,真实性存疑。河南虞城县也有仓颉墓,根据虞城县本地志书记载,虞城县仓颉墓早于汉灵帝年间就建造了,这是历史记载较早的仓颉墓。开封附近也有仓颉墓,墓前还有一个平台,据说是仓颉就在那个破台上造字的。
此外,陕西西安市、白水县,河南新郑都有仓颉的陵墓或者其他纪念古迹,至于到底哪一处是真实的,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准确答案,也有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准确答案了。看来古人们也注重借用古代名人带来的文化沉淀和旅游效应,因此有那么多的仓颉墓、关羽冢、诸葛陵,以至于真相反而被掩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