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经典电影在描述一场激烈的战斗时,都是以营连为主题展开拍摄,所以营连级军官的戏份普遍要比师和团要多。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主角米勒上尉隶属于第二游骑兵营,担任连长职位。国内高评分电影《集结号》主角谷子地,也是连长职位。在这里很多人都在好奇,师长和团长去了哪里?当主角队伍因兵力不足急需支援的时候,其它部队为何不伸出援手?这里,也就出现了一个对二战进攻作战的了解盲区。

战争片有哪些细节(战争电影大多是营连戏份)(1)

二战时期的不少战斗都是以师为单位展开的,比如《亮剑》中李云龙的2师防守赵庄,与驰援黄百韬的楚云飞89师展开对决那样。师部在领会上级意图和下达的命令后,会根据战场条件进行铺设。由于二战时不少国家的师都是“三团制”,也就是三个步兵团加上一个炮兵团/营,再配套一些侦察,后勤单位,就组成了一个正常编制单位。师级部队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存储的弹药和粮食,补给等能够支撑一场大型战斗,所以是重点。当一个师级部队要对一个地区展开进攻时,会首先将命令传达给一个步兵团,然后让炮兵团/营及侦察营为其提供辅助。

战争片有哪些细节(战争电影大多是营连戏份)(2)

当步兵团接到命令时,会根据侦察营给出的情报,制定具体作战方案,以此来计算此次作战需要投入多少兵力。但是不管投入多少,其规模都会尽量压制在2个营内。如果是对一个方向进行强攻,则一般都会让1-2个连负责正面突击,如果进攻宽度过大,则会动用一个营级编制去战斗。如果第一波的投送兵力太多,可能会在对方猛烈炮火下损失惨重,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这一点,在《集结号》中有充分体现。谷子地连接到营部命令后率先发起攻击,谷子地在看到城市街道的环境后,先以6个人为尖兵侦察对方的火力配置,然后再大部队全力进攻。

战争片有哪些细节(战争电影大多是营连戏份)(3)

不过,这样的突击并不是一个连接着一个连的“添油战术”,而是团部和营部会以炮兵随时支援前线部队的进攻作战。以美军为例,它的步兵排会有一名通讯兵专门负责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来引导后方炮兵群和空中火力对敌方一线的重要目标进行打击。所以,表面上主角一方是一个连的少量兵力,去进攻对方一个营乃至一个团的防御阵地,但实际上所得到的火力支援,却是团部炮兵乃至师部炮兵的完整支援。但是这也会给前线步兵连造成一个空挡,那就是敌方会根据火力变化来改变部署,伏击战术是使用的最多的。当主角所在的连队遭受伏击后,后方部队一时无法提供兵力支援,这才使得我们会产生这样的误区。

回到现代战场后,这样的进攻方式还是得到了保留。以当下最时髦的“合成旅”为例,它和过去的师级部队一样,是最小的一个完整作战编制,而营连则是最小的独立作战单位。所谓的完整作战编制指的是不依赖后方提供的资源,单纯依靠自己就能独立作战的编制。这一点,营级部队做不到,因为它没有配置大口径火炮,容易遭受压制。但是一个合成旅又不可能同时发起冲锋,还是需要将命令下达到营,然后让营部去指挥连排展开战斗。所以电影中主角们动辄在进攻途中被包围,其实是正常情况,并非是想刻画主角团的“主角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