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

图/100岁的贝聿铭 《纽约》杂志摄影师Bobby Doherty2017年4月7日摄于纽约

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他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2)

海外求学路

贝聿铭的第一代祖先在苏州行医卖药,至18世纪,贝氏家族在苏州居住了已有六百余年,是拥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誉苏州。

1917年,贝聿铭在广州诞生,贝氏家族也于同年买下了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

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到上海工作。10岁时,贝聿铭随家人迁往上海。从那时起,几乎每年寒暑假,贝聿铭都会回苏州,他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时光。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3)

图/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贝聿铭的中学是在上海读的,他在这里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电影成了他获得信息和启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影片中轻松、愉悦的美国校园生活令他十分向往。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最开始时,贝聿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

然而,贝聿铭对当时过于传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仅仅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转专业改学工程。

在此期间,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被贝聿铭称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4)

图/贝聿铭与陆书华的结婚照

1938年,贝聿铭遇到在事业跟生活上相伴一生的陆书华。1940年,贝聿铭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并在1942年到哈佛大学追随格罗皮乌斯学习,之后又进入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在哈佛大学,贝聿铭有两位良师益友,其一便是格罗皮乌斯,他将建筑与相关学科融合的包豪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贝聿铭。

另一位则是马塞尔·布劳耶,他对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使贝聿铭对光有了了解,也认识到了光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贝聿铭将光视为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也因此获得了“光线魔术师”的美誉。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5)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6)

图/上海艺术博物馆

在1946年,贝聿铭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在此期间他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上海艺术博物馆,格罗皮乌斯称之为“我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7)

图/格罗皮乌斯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60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在故乡的土地上,将中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艺相结合,将当年的设想付诸实践。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8)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9)

离开哈佛,头绳商业世界

1948年,31岁的哈佛大学建筑系助教贝聿铭,离开安静的校园,从他居住的波士顿剑桥小镇(Cambridge)来到大城市纽约。

对这位东方青年而言,这个决定不仅仅意味着自此从安静的学术界投身到一个喧嚣的商业界,也是他人生轨迹就此转变的一个节点。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0)

图/纽约地产大亨威廉·齐肯多夫

向贝聿铭伸出橄榄枝的,是作风张扬、嗜抽雪茄的纽约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

“其实接受齐肯多夫的工作邀约非常冒险,因为在那个时候,受尊敬的建筑师从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

在贝聿铭事务所工作了18年的珍妮特·斯特朗博士说。尽管争议颇多,但齐肯多夫是对贝聿铭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位人物。贝聿铭评价齐肯多夫是“最有想象力的开发商”。

在这一时期,贝聿铭完成了许多设计项目,但在建筑上的品质大多平庸不出彩,其被建筑师协会所不啻的“标签”,让贝聿铭对前途开始新的思考。

虽然齐肯多夫对贝聿铭非常肯定,贝聿铭最终还是选择离开齐肯多夫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I.M.Pei&Associates)。

而齐肯多夫给贝聿铭和他的合伙人写了一份很动感情,也很伤感的告别信。贝聿铭后来说,30年后重读这封信,依然潸然泪下。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1)

图/贝聿铭向齐肯多夫介绍纽约四季酒店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2)

生命波澜

1960-1980年的这二十年,对于贝聿铭来说可谓跌宕起伏。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它们为贝聿铭带来名声的同时亦让他饱受争议。1964年,在肯尼迪图书馆的竞赛中击败路易斯·康跟密斯的贝聿铭,顿时成为镁光灯下聚焦的宠儿。

然而1973年,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立面玻璃的脱落让贝聿铭的事务所一度陷入困境。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3)

1967年,美国大气研究中心是贝聿铭公共建筑设计的开端。整个建筑群雄踞科罗拉多州山顶,简朴浑厚的外形、塔楼样式的屋顶让建筑与山峰融为一体。

为使得建筑融于自然,贝聿铭采用当地石材为建筑原料,将砂石加入混凝土中,再用凿石锤进行加工,让其表面露出深粉色。

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从一个巨大岩石中开凿而成。也正是这次机会,贝聿铭“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的建筑美学开始逐渐清晰。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4)

图/美国纽约州雪城埃弗森艺术馆,1968年

珍妮特·斯特朗说:“国家大气中心项目,使贝聿铭第一次有机会探索建筑的艺术。

尽管从近处看,还有一些细节显得不甚完美,但他独特的风格和建筑语言仍然熠熠生辉。

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不断琢磨自己的建筑美学,做出更加自信和流畅的作品。”贝聿铭又一鼓作气,完成了艾佛森美术馆的设计。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5)

热血依旧

1990年,贝聿铭从事务所退休。从这一时期开始,贝聿铭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博物馆设计,比如1997年落成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6年完工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晚年的贝老将更多精力投入中国这块令他朝思暮想的土地,他也渴望着将年轻时的设想付诸实践。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6)

那幅被珍藏起来的毕业作品“上海艺术博物馆”,终于有机会在故乡苏州的土地上,实现中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技艺的结合。

他将博物馆称为自己的小女儿,家有小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心惬喜,走在自己博物馆里,他神采奕奕。

开馆仪式上,他激动又自豪:“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7)

苏州博物馆倾注了贝聿铭对故土的全部情感

虽然年少时离开了中国,但他在《筑梦天下》说: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在他身上,并存着中西两个世界,西方思维的塑造背后,是传统东方的文人气质:那些传统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共存,留下了他骨子里的东方气韵。

终其一生,他是一个中国贵族,这种贵族性,是精神世界的圆融,是东方式的境界和平衡。

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伟大的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18)

中国驻美大使馆、香港中银大厦、香山饭店均出自他手;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

贝聿铭一生留下70余件作品,虽然大多数是公共、文教建筑,但仔细关联之下,不难发现也有不少的作品与政治、权力与金钱产生诸多纠葛。

作为一个坚持自我的设计大师,他又绝非是清高、桀骜不屈的一类,而更像一位优雅的摆渡者,总能以独到的眼光与智慧,以绝妙的作品,让所有人心悦诚服。

回顾贝老先生走过的102年,他不仅仅把震惊世界的伟大建筑带给人类,更深深的影响了无数人,让我们向大师致敬,百岁千古。

本文来源:财经人物第一线整理自FindingSchool、南方财经人物、四维财经、人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