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第二炉香》是根据友人所讲的一段社会秘闻所写。

一个40岁的大学教授,与一个21岁的单纯美丽的女孩结婚了。

结婚当晚,因为缺少性教育,天真的妻子不谙夫妻之道,惊吓而逃。

大学教授被人传言为“性变态”“色魔”,最终名声扫地、无路可走,迫于社会舆论而自尽身亡。

爱上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他幸福得发狂

罗杰安白登,华南大学教授,工作一成不变,无功无过,生活庸庸碌碌,平淡无奇,一个安静而平凡的独身汉。

愫细,21岁的纯洁少女,有着惊人的美貌,由寡母蜜秋儿太太一手带大,稚气、单纯,“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

一个教了15年化学物理、做了4年的理科主任,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孩,他是一个“罗曼蒂克的傻子”。

张爱玲最后嫁给谁(张爱玲第二炉香)(1)

在他眼里,愫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他的新娘的头发是轻金色的,将手放在她的头发里面,手背上仿佛吹过沙漠的风……她的头发波纹里永远有一阵风,

同时,她那蜜合色的皮肤又是那么澄净,静得像死……

愫细被寡母管教严明,年纪太小,心理发育没有成熟。

她的姐姐靡丽笙婚姻不幸,传说她嫁的丈夫是一个反常的禽兽,这给愫细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个重大的打击。

罗杰也曾在内心嘲笑自己:娶这么一个稚气的夫人,他真是一个傻子!

然而,傻也是心甘情愿的,谁让他就单独爱上了她呢?

张爱玲最后嫁给谁(张爱玲第二炉香)(2)

新婚之夜,新娘不堪忍受丈夫“兽行”,仓皇而逃

新婚之夜,愫细穿着拖鞋,哭着从家中跑出来,跑到了学生宿舍。

她呜咽着哭泣,说自己的丈夫罗杰是个畜生,

“我求你们不要问我,我不愿意见他,我受不了,他是个畜生!”

愫细的出逃弄得学校人尽皆知,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私生活越是不检点,我早觉得安白登太规矩了,恐怕要发生变态心理!”

学生们义愤填胸,七嘴八舌,“这种人,也配做我们的教授!

此时的罗杰痛苦地回忆着刚刚发生的一切,难道是他的不对么?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一个丈夫应该做的啊?

张爱玲最后嫁给谁(张爱玲第二炉香)(3)

他脑子里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他顿悟了:

原来靡丽笙的丈夫并不是什么禽兽,和自己一样,他只是一个行使夫妻权利的最普通的“男人”而已!

罗杰经过反复思虑后,决定挽救自己的婚姻,远离这个变态的家庭,去国外度蜜月,给予自己的妻子“爱的教育”。

然而,一切都已晚矣,蜜秋儿太太已经带着靡丽笙将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周围的人早已把“色情狂”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他逐渐寸步难行、彻底绝望,被迫离职。

当他得知靡丽笙的丈夫已经死亡后,也明白了自己难逃的结局。

他打开了煤气、关上门,他的这一炉香便渐渐地淡了下去。

张爱玲最后嫁给谁(张爱玲第二炉香)(4)

寡母蜜秋儿设计的“死亡陷阱”,使两个女婿相继被害

两个女孩的母亲蜜秋儿太太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她早年就守寡,独自抚养三个女儿。

她已经把衣服穿好了,是一件枣红色的,但是蜜秋儿太太一向穿惯了黑,她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的黑沉沉的气氛,随便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总似乎是一身黑。

这个“黑寡妇”,是这个家庭里的绝对权威,绝对主宰。

她“守礼谨严”,有着“严明的家教”。

她将自己的女儿与外界隔离开来,表面上将她们保护得完美、单纯,不受伤害。

“连我们读过的报纸,也要经母亲检查过才让我们看的。”

而实际上,她剥夺了女儿们接触外界、健康成长、丰富自我、性心理完善的机会,完全控制了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她们成为自己的附庸,将她们完全覆盖在自己的阴影之下。

可以说,蜜秋儿太太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母亲,正常的女人,她在长期的生理、精神的压抑下,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度阴暗、内心空虚、病态疯狂的“女鬼”。

她将自己的女儿教育成“天真”“纯洁”的无辜女孩,让她们对于“性”一无所知,认为“接吻就是性交的全部”。

让她们从内心里认为男人表达性欲就是“禽兽”,是不能忍受的,一结婚便让男人陷入“性变态”的风言风语之中,使他们因不堪忍受舆论的压力而被逼而死。

张爱玲最后嫁给谁(张爱玲第二炉香)(5)

变态的行为之下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目的?

寡妇蜜秋儿太太为何要如此教养女儿,进而逼死自己的女婿们呢?

1、是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样,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情欲得不到满足,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在家庭中的牺牲与隐忍,便嫉妒女儿与儿子的幸福,亲手将他们的幸福扼杀掉吗?

2、或者是因为她独自抚养三个女儿,家庭生活极为贫困,通过让女儿吸引殷实、富裕的单身男性,最终谋害掉他们,以达到敛财的目的?

3、或者是因为她习惯了女儿们的长期陪伴,难以承受女儿们一个个长大成人、离自己而去,设计让她们永远地留在自己身边?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她对待亲生女儿的变态操控,自身长期性缺失导致的畸形行为,都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阴暗性。

同时,对于婚姻的复杂与无奈、性意识的启蒙与教育,社会舆论导致的悲剧与灾难,本文也都是一个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