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1)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在金庸的小说里,为情所困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有一个人,却将内心最热烈的感情埋藏的极深,很多熟读过金庸作品的人都不曾发觉。这人叫张三丰,为了心爱的姑娘,终身未娶,只是用徒弟的名字寄托着自己的相思。

01-情之所起

在《倚天屠龙记》的开篇,张三丰还是个张君宝的孩童,在少林寺藏经阁打杂。后潇湘子、尹克西二人潜入少林偷走了《九阴真经》,师傅觉远带着仍是孩童的张君宝一路追赶,一直到了华山。

恰逢郭靖、杨过等人汇聚华山之巅洒扫周伯通之墓,几人就此相遇。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2)

张君宝上前追击尹克西,由于觉远"勿嗔勿恼,勿打勿骂"的教诲,张君宝被迫挨打,却不敢还手。人群里,郭襄看不过去,高声叫嚷一声:"你只管放手去打,打不过我来帮你。"

张君宝听闻此语,不顾师傅阻止,重重出拳击向尹克西。觉远叹息:孽障,孽障,一动嗔怒,灵台便不能平静如水了。觉远这句话如预言般昭示着张君宝命中难逃的情劫,自此之后,他的心也如灵台般再不能平静如水了

因为被潇湘子推倒在石头上,张君宝脑袋受伤,血流如注。郭襄将他拉过来,细心为他包扎,因为心疼眼睛里泪光闪闪。郭襄的泪眼令张君宝有些迷惑,他不知道郭襄为何要哭,但这个画面却彻底刻在了心中,终生难忘。

此时,张君宝12岁,郭襄16岁。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3)

二人再见,是在少室山。郭襄独自骑一匹青驴,来到少室山,想要打探杨过夫妇的消息,却意外遇到张君宝。三年过去,张君宝已经成为身材魁梧的少年。对着郭襄,却十分腼腆。

郭襄得知杨过并不在这里,便要离去。无色法师送她下山,郭襄却瞥到张君宝远远跟在二人身后。郭襄调笑问道:张兄弟,你也来送客下山吗?

张君宝脸色一红,低低地应了一声,是。

没想到相送到半路,无色临时被叫走,只有张君宝独自陪伴郭襄,却只敢远远跟在她身后,不敢与其并肩。这般害羞与胆怯,也许只有在面对郭襄的时候,才会有吧。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4)

临别之际,郭襄将一对铁铸罗汉赠予张君宝,这是二人之间第一个信物。

下山后的郭襄,听闻昆仑三圣要闯少林寺,忍不住又返回看热闹。未曾想,觉远大师就此圆寂,留下孑然一人的张君宝,孤苦无依的少年,足勇气问郭襄:郭姑娘,你到哪里去?我又到哪里去?

问题的背后,是无法言说的少年心意。郭襄却心中早有所属,不曾听懂张君宝的弦外之音,只是褪下手上的金丝镯,以此为信物要张君宝去襄阳投奔自己的父亲郭靖。她自己则骑上青驴,继续寻找她的杨过大侠去了。

自从一别,二人终生再未相见。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5)

02-相思赋予谁

郭襄的离开,令张君宝黯然。天地茫茫,并未一个少年的安身之所。在前往襄阳的路上,张君宝听到一个妇人抱怨她的丈夫,堂堂男子汉,却寄人篱下,不能自立自强……字字如针扎在张君宝心里。

也许是少年人的自尊,也许是对爱情的幻想,最终,张君宝他弃了去襄阳投奔郭靖黄蓉夫妇,而是一路游荡,最终来到了武当山,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倦修行当初师傅所传授的九阳真经,以求突破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

最终,张君宝改名张三丰,自悟拳法,与道家、内功相结合,发展出数量众多的武功绝学。

可惜,此时的郭襄,在寻找杨过十多年后,已看破红尘,削发为尼,创立了峨眉派。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6)

此后不久,张三丰创立武当派,终成一代武学至尊,然而,在感情上,却始终一片空白,终生不曾娶妻。

对于这一点,金庸先生并未在书中直接写明原因,但是却有许多蛛丝马迹,可以推测出原因。

首先,张三丰创立武当派时,立下两条最重要的规矩:第一,因自己与郭女侠是故交,为不负少年之谊,武当弟子对峨眉弟子永不可怠慢;第二,武当弟子可以娶妻婚嫁。

第1条, 是张三丰对郭襄的敬重与情谊,第二条,则是对二人未来可能性的一种美好的幻想。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7)

除此之外,张三丰手下的"武当七侠",名字也别有深意。他们分别叫做:莫声谷、殷梨亭、张翠山、张松溪、俞岱岩、俞莲舟。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处风景,这些地方,正是少年张君宝与郭襄共同走过的地方

远桥之下泛莲舟,岱岩石上溪松流。万仞翠山梨亭在,莫问深谷空悠悠。

种种巧合,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8)

03-跨越百年的爱恋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一转眼,江湖已经换了天地,新的一代取代了旧的一代,昔日的红粉佳人也不在了。

《倚天屠龙记》的最后,金庸先生并未明写郭襄的结局,只是提到郭襄的遗书,到了张三丰手里。书中称,瞧着纸上故人的字迹,张三丰内心五味杂陈,眼前似乎浮现出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的身影,也不过是百年前的往事了。

斯人已逝,徒留回忆。后赵敏手下假装少林寺和尚前来武当,故意说少林寺已经被明教所灭,张三丰被暗算,危难之际,他摸出随身携带的铁铸罗汉交给身旁弟子,称:此物是多年前郭襄女侠赠予我,你日后送还给少林传人。说完之后,他"大袖一挥,走出门去。"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9)

当初郭襄随手赠给他的信物,他竟随身携带了百年,这背后的深情,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了。

纵观张三丰的一生,几番大起大落,可谓传奇。先是成为少林弃徒,之后凭借一己之力开创武当派,并且将其发扬壮大,成为能够与少林抗衡的大门派。张三丰自身,则寿元极高,一百多岁依然屹立于武林之巅。

唯一的遗憾,是终此一生,张三丰都未能等到郭襄。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10)

有人会疑惑,为何张三丰不主动去找郭襄。答案其实很简单,张三丰知道,郭襄的心中另有他人。

当年殷素素听完张翠山讲述张与郭的故事,也不禁问道,原来武当派与峨眉派还有这样一段渊源,那位郭女侠,为何不嫁给张真人?

俞莲舟告诉殷素素,当年张三丰与郭襄女侠在少室山分别后,再没见面。郭襄女侠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人,就是那位在襄阳城外以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为追寻杨过的踪迹,她游荡了十年,但杨过的心却只在小龙女一个人身上。

郭襄念念不忘杨过,张三丰念念不忘郭襄,二人都未曾在感情中得到归宿,一个创立峨眉,一个创立武当,虽在武学上都各有一足之地,却终究还是错过了。

金庸笔下的九大门派(金庸笔下的34)(11)

正可谓情之一字,不知所起,不知所栖。在金庸的江湖中,除了家国大义,总是少不了儿女情长。杨过与小龙女,一生只爱一个人;萧峰与阿朱"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丁典和凌霜华"生不能同床共衾,死亦要同茔而眠"……也正是这些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痴男怨女,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纯粹与真挚。

这样用尽一生等待一个人的故事,在现实中也许很难遇到。但也正因为其极度的理想化,才让人更加向往,读来也更加心酸。虽说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但刻骨铭心的爱情来到的时候,又有谁能拒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