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马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有着“历相三朝”的称号。其所在的富察氏家族乃系满洲贵族家族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外戚家族之一,有学者认为富察氏乃系满洲贵族之首。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和这个嚣张的家族有着直接的亲属关系。
如此嚣张的一位人物,在《雍正王朝》中似乎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不但戏份较少,而且都是唯唯诺诺、遇事昏聩、随声附和的形象存在。尤其是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公推新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甚至公开给了马齐一个“真糊涂”的评价!
最近有热心的粉丝问,对《雍正王朝》中的大学士马齐,怎么看?
这个在历史上嚣张存在着的“三朝大相”为什么会在这部剧中显得如此无能和昏庸?
一个能够做到当朝一品正国级领导的满洲贵族为何就是看不透康熙皇帝的心思,一门心思的站在皇八子胤禩身后呢?
“九王夺嫡”事件中,坚定拥护皇八子胤禩的马齐,为什么在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后,依然受到重用?不像昔日政敌胤禩、胤禟等人受到问罪抄家的惩罚呢?
这个“历相三朝”的“昏聩之人”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康熙皇帝命令朝臣公推新太子人选,出现了佟国维“串联朝臣、煽乱朝纲”的罪行时,康熙皇帝给予马齐的公开批评。
在当时的上书房,也就是历史上康熙朝时期的“南书房”这个决策机构中,上书房大臣乃系朝廷上仅次于皇帝的实权派。历朝历代的官场都讲究个排资论辈,在清朝,在《雍正王朝》中,也不例外。剧中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为佟国维,剩下依次为马齐、张廷玉。
上书房总共就三位大臣,两位而且是排名在前两位的大臣都公开支持皇八子胤禩,而且明里暗里串联朝臣共同推举。其实,就算是佟国维和马齐不搞串联,朝臣们看到上书房两位大臣的意见,而且在康熙皇帝数次言行的影响下,也会更倾向于推举胤禩。
在康熙皇帝意识到朝臣串联以后,宴请佟国维,君臣之间来了一次巅峰对决,一次绝对可以写入教科书的职场生存的心路争斗、权力交换的戏码。但此时的马齐并不知情,还是一门心思的坚定支持皇八子胤禩。
议举新太子人选总结大会上,康熙皇帝刚一开头就给这次会议定了调子,也对于皇八子胤禩是否能够成为新太子拿出了自己的隐含意见:
“从这些谏章的情况来看,新太子的人选已经出来,可是这些谏章又能说明什么呢?外省的不说,在京的你们都来了。你们推举的人,都是你们自己看准的吗?我看未必见得吧!”
这几句话,康熙皇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三层意思!
1、康熙皇帝对于这次“上书房领导的朝臣议举新太子”的议举结果并不满意;
2、康熙皇帝已经知道了佟国维、马齐串联朝臣共同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的罪行;
3、佟国维、马齐有着利用职务便利和官职压制的嫌疑,也就说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强行让在京朝臣或真心或违心的推举了皇八子胤禩。
从几位皇子的表情和眼神中就能够看出,皇子们听懂了康熙皇帝的“话中有话”,听懂了康熙皇帝这次“新太子人选总结大会”上的基本调子,那就是“皇八子胤禩没戏了!”在上书房待了那么久的马齐没有看出来了吗?他就真没听懂康熙皇帝的“话外话”吗?
在康熙皇帝问到:
“佟国维、马齐,为什么没有二阿哥胤礽的谏章呢?”
就能够表明康熙皇帝的态度,而且已经指明了佟国维和马齐的罪行。康熙皇帝这句话的意思也有三层:
1、我知道朝臣串联的事,就是你们的行为,和张廷玉无关;
2、我下令议举新太子时,并没有说二阿哥胤礽没有被推举的权力,你们这是“擅断圣意”、自作聪明;
3、我开这次“总结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做准备。
从表面上看,马齐似乎真的没听懂:
“皇上这话,奴才不明白。因为废二阿哥,所以才推荐新太子,怎么还会有推举二阿哥的谏章?”
康熙皇帝一听,你这没明白我的话啊!于是又加了一句:
“朕现在不是问你,应不应该推举二阿哥,而是问你有没有人推举二阿哥?”
有没有人推举二阿哥,康熙皇帝肯定知道,因为在这次总结会之前,他已经收到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的谏章,而且胤礽的师傅王掞和当初“太子党”成员们也会继续拥立废太子。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这样问?这就是向马齐在发出一个信号:该选择站位了,该明白我的意思了!
然后
佟国维没有回答,因为佟国维已经和康熙皇帝达成了交易,现在还不是他出面说话的时候,现在是康熙皇帝“教训”、“拉拢”马齐的时候。
马齐立马回过神来,赶紧回答了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让康熙皇帝引出了“串联朝臣”和“狂悖犯上”的罪行。(注意,这里的两个罪行,有大用)
“有倒是有,不过多数是废太子一党的人,像托合齐、耿索图、凌普等,都已经抓起来了。他们写的谏章当然不能作数。”
“王掞十一月一日乾清宫,狂悖犯上,当时就被皇上驳斥了,所以他写的谏章也不能作数。”
两句话,马齐就将“推举新太子不作数”的范围划定,那就是“结党营私”和“狂悖犯上”者推举新太子的谏章的都不能作数。
康熙皇帝在开会之初就应该将此次会议的调子定好,就已经将自己的意图含蓄表达,所以马齐不是没有看明白,反而是非常明白,他之所以未跟随康熙皇帝的意思立马掉头,立马站在胤礽之后,就是为了引出“结党营私”和“狂悖犯上”的罪行。
那么,这两项罪行到底有什么用呢?
佟国维为什么被康熙皇帝命令回家养老?
两个罪行——串联朝臣(结党营私)、狂悖犯上(竟然质问康熙皇帝,为什么朝臣不能举荐皇八子胤禩呢?)
当然这是佟国维和康熙皇帝一块用膳时,达成的具体交易内容。
那么,马齐呢?马齐是如何刻意凑成这两项罪行的呢?
佟国维被康熙皇帝“严厉惩罚”以后,马齐立马站出来说道:
“奴才的罪和佟国维一样深重,就皇上重重惩治。”
承认了自己参与“串联朝臣”的行为,承认了自己“结党营私”的罪过。既然知道了自己的罪行深重,为什么还要继续支持皇八子胤禩呢?因为第二项罪名还没落实!于是他接着说道:
“但奴才以为,在阿哥之中,确实只有八阿哥宜乎立为太子。恳求皇上不要以臣等之过,而弃用贤哲之王。”
在康熙皇帝严惩佟国维,明确了皇八子胤禩没有成为新太子可能以后,马齐依然“狂悖”的“违拗”皇帝心意,这摆明了就是“狂悖犯上”。
两项罪名凑齐了!
而皇八子胤禩为何成为朝臣几乎一致认可的新太子人选,因为有朝臣的串联,因为有佟国维和马齐“妄托天命,私言废立”的“狂悖犯上”之举。所以,对于皇八子胤禩的谏章也不能作数。在佟国维和马齐的共同努力下,皇八子胤禩的新太子之位被“合情合理”的“不能作数”了。
马齐糊涂吗?要知道在此次会议之前,并没有和康熙皇帝沟通,从康熙皇帝之前对于皇八子胤禩的种种恩宠和重用的做法来看,马齐站在皇八子胤禩的背后并不是糊涂之举。在康熙皇帝几句话的点拨下,马齐立马明白过来,顺着康熙皇帝安排的剧情往下演,直到康熙皇帝用“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两项罪行断掉了皇八子胤禩的新太子之梦。
在康熙皇帝最后给予马齐的评价中,更能看出康熙皇帝对马齐“深通朕心”做法的赞赏。
“刚才隆科多说佟国维糊涂,朕看你才是真糊涂,你的罪在于见事昏聩,随声附和。”
这句话摆明了就是康熙皇帝在列举马齐之前的罪行,在训斥马齐最初阶段没能听懂自己的话,让自己差点落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境地,差点没能“自圆其说”,差点让“自己命令朝臣推举新太子,新太子推举出来了,自己又不想承认”的做法落到一个尴尬境地。
“朕降你两级,仍在上书房行走,立在张廷玉之后。”
这句话有有两层意思:
1、对马齐的聪明和机敏,予以充分肯定,虽然有罪但对他的惩罚并没有“伤筋动骨”,并没有像佟国维那样“命令回家养老。”
2、对张廷玉“暗升官职”,成为上书房的首辅大臣,向朝臣表明支持自己决定会得到什么样的恩赐。
在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位上书房大臣的联合演绎下,康熙皇帝将“复立胤礽太子之位”、“终止皇八子胤禩晋封太子”两个目的完美达到。
由此可见,马齐并不糊涂,而是假糊涂!
另外,在年羹尧带兵剿灭江夏镇,胤禛和胤祥用一出完美的“明修栈道、暗修陈仓”将任伯安当初利用吏部主事官职便利,收集官员劣行罪状汇编成册的《百官行述》弄到了手。
《百官行述》是什么?这就是皇子党派用来挟制百官的绝对利器,是巩固和壮大自己党派势力的最有效手段。谁拥有了这些《百官行述》,谁就几乎拥有了号令三百多官员的权力,这对于夺嫡之争的正面作用,可想而知。
那么,胤禛在得到《百官行述》的时候,为何不加以利用,反而想要烧毁它呢?
1、皇四子胤禛奉行的“王道”思想决定了他不会这样做,不会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换取三百多名官员的支持。
2、《百官行述》乃系胤祥自胤禩门人所开的当铺中得来的,胤禩知道这件事只是时间问题。等到胤禩知道以后,就代表着所有的皇子都会知道,那时候《百官行述》就没有了意义。
3、从“九王夺嫡”事件开始,皇四子胤禛因为实力较弱就一直想要保持朝局的稳定,朝局混乱对于皇八子胤禩有利,而对于胤禛却是致命的。
4、利用火烧,《百官行述》的行为将年羹尧“剿灭江夏镇”的罪行掩盖,给其冠之“受胤祥之命,查抄《百官行述》”的有功行为。
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胤禛邀请了众位皇子外,为何还邀请了马齐?
当时,康熙皇帝外巡,张廷玉随驾,而马齐作为上书房留守大臣留驻京城,协助太子处理朝政。于朝廷,马齐几乎就是康熙皇帝的私人代表,留守京城的!胤禛将马齐邀请来就等于将康熙皇帝邀请到了府中,共同见证自己“毫无偏私、公正处置”的办事态度。
另外,《百官行述》和皇太子胤扔、皇八子胤禩等都有着直接关系,而皇三子胤祉又是一个身外之人,都不会将胤禛处理《百官行述》上报康熙皇帝。将马齐邀来,马齐肯定会将胤禛对于《百官行述》的处理及时上报给康熙皇帝,胤禛“王道行之”的正面形象就会在康熙皇帝心中彻底稳固。另外,对于年羹尧私自剿灭江夏镇的罪行,在马齐的完美配合下,也会被康熙皇帝原谅甚至认为“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从而因功晋升。
从康熙皇帝后来并未追究胤禛火烧《百官行述》的态度和对年羹尧的再次晋升能够看出马齐是如何给康熙皇帝汇报这件事的;更能看出马齐是如何站位的;也能直接证明马齐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在酒桌上,马齐作为“八爷党”的成员,会不知道任伯安就是皇九子胤禟的门人,不知道他也是“八爷党”的重要成员吗?可马齐对于《百官行述》一事,立马表明了态度:
“太子爷应该即刻下令,将他抓拿归案,明正典刑!”
这就是马齐公开表明了自己和“八爷党”决裂的态度,表明了对胤禛的支持。虽然是在一件引起“公愤”事情的惯用态度,是作为上书房大臣必须给出的态度,但如果马齐“真糊涂”,肯定会有所遮拦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只要静坐一旁看着众皇子的表演就是了!
胤禛将马齐邀请来,只是因为他是上书房唯一的留守大臣,代表着朝臣、代表着康熙皇帝,用来自证清白、无所偏私;只是因为他肯定会将自己处理《百官行述》的行为上报,以获得康熙皇帝圣心;只是因为通过马齐的嘴,才能将年羹尧的罪行掩盖,将“有罪”变成“大功”。
但是马齐抓住了这次被胤禛邀请的绝佳机会,不但公开表明了自己拥护皇四子胤禛的态度,表明了和“八爷党”的彻底决裂;还为胤禛的登基之路铺上了一块最坚固的石头。
由此看来,马齐非但不糊涂,他的政治智慧和处事、站位判断绝对对得起他“位极人臣”的官职。
另外,皇四子胤禛登基,变身为雍正皇帝以后,立即命令皇十四子胤禵赴京奔丧,在京城外,马齐率领官员向胤禵下达雍正皇帝的圣旨。这里,更能证明马齐的政治智慧。
“皇上有旨,十四贝子下马跪接!”
胤禵端坐马上,丝毫没有接旨的意思,问到:
“皇上,哪个皇上?”
马齐向前走了两步,义正言辞:
“奉圣祖大行皇帝遗诏,克承我大清国大统的当今皇上。十四贝子,你若还自承是先帝的皇子,爱新觉罗的子孙,立刻下马接旨!”
整部《雍正王朝》来看,马齐也就这句话说的最为硬气,最为光明正大、大义凌然。毕竟是前朝皇子,毕竟是当今皇帝的一母同胞,马齐为何如此大胆,为何不再随声附和、遇事昏聩了呢?
因为胤禵背后站着图里琛呢!因为图里琛是雍正皇帝的贴身侍卫,乃系雍正皇帝的耳目。马齐这些从来没有过的硬气和对皇权的绝对维护就是说给图里琛,也就是图里琛背后的雍正皇帝听的。
他在雍正皇帝初一登基的时候,不但紧紧跟随张廷玉,坚决拥护胤禛的皇帝之位,而且在面对曾经的“一党盟友”胤禵时,仍然强硬的表达了对雍正皇帝继位正统、合法合规的高度认可,表达了对雍正皇帝的忠心。如果在雍正皇帝面前表现忠心,似乎有着谄媚和邀功的嫌疑;但如果通过图里琛的嘴上报给雍正皇帝,那么马齐的忠心和对新皇的拥护就会被雍正皇帝更大程度上认可。
但是,这还不算马齐的巅峰操作。宣布完圣旨以后,马齐再次靠近胤禵,声音和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
“十四爷,皇上念您一路奔波,叫您在潞河驿将息一晚,明日好进京叩拜先帝灵位,这原是一片好意嘛!”
从“十四贝子”到“十四爷”,马齐在维护了雍正皇帝、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后却没忘了胤禵的身份,没忘了给自己刚才的强硬态度来一个缓和,给自己留条后路;
为雍正皇帝的旨意进行善意解释,维护新皇和胤禵之间的兄弟感情,做出一个上书房大臣该有的样子。
然后被胤禵捡来的乔引娣接了一句:
“这是什么好意?父亲死了,却不许儿子去奔丧,普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马齐立马回道:
“这是谁?竟然如此放肆,图里琛,马上给我拿下!”
不但自己维护新皇和胤禵之间的兄弟感情,还对于破坏两人之间兄弟感情的外人,严厉对待。
雍正皇帝初一登基,立足未闻,困难重重,正是因为曾经的皇兄弟们拼命掣肘、屡惹事端。马齐的所作所为,正是雍正皇帝迫切希望臣子做到的,正是雍正皇帝正头疼的事情。马齐的言辞势必会在图里琛的汇报下,再次刷新雍正皇帝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保住禄位、保住官职甚至继续保持皇帝对马齐乃至其背后家族的恩宠,都在马齐这几句话中得以实现。
马齐糊涂吗?这一些列的巅峰操作,恐怕能成为职场教科书,成为臣子面对新皇登基的正面教材。
马齐,在康熙朝晚年出现的“九王夺嫡”事件中,虽然没能达到佟国维能够和康熙皇帝谈及利益交换的地步,但其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完成了“罪过”以后的平稳着陆,完成了新皇登基以后的再获恩宠,完成了自己乃至背后家族的继续兴旺发达。就政治人物而言,马齐是成功的;就职场生存而言,马齐是成功的。马齐,不是真糊涂,更不是遇事昏聩、随声附和的昏庸无能之人。他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装糊涂,已达成领导预设目的,完成自己终极目标的“大修为”之人!
参考文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